书院故事·行知 | 走近“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

日期:2022-08-22 浏览量: 作者: 来源:NJU寻根之旅微信公众号

“曾少年有鸿鹄之志,14岁的他在学堂宿舍的墙上,挥笔写下——

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不见其他,只见其满腔的爱国热情。

17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就愤而退学,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1946年12月1日,上海市民万人空巷,站在街头,目送一位先生的灵柩去南京安葬,上海各界怀着悲痛的心情,向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道别。”这位万人敬仰的教育家,便是陶行知。

今天,“寻百廿之根,讲南大故事”社会实践团队就将走近这位伟大的“万世师表”

图片


起于南大的教育事业

1909 年,陶行知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原南京大学) 文科。正式开启了自己教育奉献事业的道路。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1914 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1917 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 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17年年底,陶行知先生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他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南高师教育改革

“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陶行知先生言出必行,首先在南高师进行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教育改革:

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提倡“教学合一”

当这一建议在校务会议上未获通过,陶行知便拒绝担任教育专修科主任。五四运动后,南高师把“教授法”课程一律改为“教学法”。接着,“教学法”之称为教育界普遍接受,通行全国,并一直流传至今。

一、推动中国女子教育发展

1919年12月,陶行知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与北京大学一起开始招收女生,开中国高校男女同校之先声。陶行知再接再厉,继而促成中学开放女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的女子教育。

二、开创选科制、学分制

1919年陶行知担任南高师教务主任后,就提出“改良课程案”,将本校课程改为“选科制”,规定“一科之学生可以选择他科之学程”,以利学生自由发展。与此同时,他实行学分制,以利于选科制的实行。

三、重视课外实践、文体活动发展

他反对狭隘的课堂教学,积极提倡各系科走出校门开展参观实习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特别重视体育和文艺,倡行校际竞赛,支持戏剧研究会演出新剧等。传统教育机械划一,压抑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四、推动学生自治

陶行知坚信教育的民主化有赖学生自治。他在南高师成立学生自治会,放手让学生自治。他认为:“学生自治乃共和国学校里一件要事”。

五、“六三三”学制改革

陶行知还把教育改革的目光投向全国。他认为学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发起修订学制,陶行知被推为学制起草委员之一,他对学制改革问题发表了不少评论性和建设性的意见。讨论三年,拟定出《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小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该学制一直沿用至今,是二十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最为持久的学制。

六、促进师范教育发展

陶行知向来重视师范教育。在南高师和东大时期,提出了诸多师范教育改革的构想,如要提倡广义的师范教育,扩大培养对象,克服片面性和狭隘性;要注意在职教师的进修与提高,通过各种形式对他们“负起继续培养的责任”;师范课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达和教育的进步;师范教育应克服重城轻乡,适应乡村教育的需要等。陶行知这一时期的构想,在后来的晓庄师范试验中得到了实践与发展。


《团结御侮》文件

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6年春派遣中共中央代表潘汉年回国与国民党秘密谈判合作事宜。6月,潘汉年抵达香港后,约见在港的救国会领袖陶行知、邹韬奋,向他们介绍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措施,希望救国会领袖深明大义,公开呼吁建立民族联合战线。潘汉年的建议,陶行知、邹韬奋完全赞同。于是由陪同潘汉年回国的中共地下党员胡愈之起草团结御侮文件,陶行知、邹韬奋二人参与修改并签名,再送至上海交由沈钧儒、章乃器修订,最后由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四人联名发表

陶行知在事后题写《团结御侮文件》一诗,记述了参与制定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文件的激动心情:“大祸已临头,萁豆忍相煎。摩登万言书,我名最先签。”

团结御侮文件公开呼吁各党派各方面共同联合起来抗日救国,建立救亡联合战线;批评蒋介石国民党“先安内后攘外”的错误政策,要求国民党中央立即停止对西南的军事行动,与红军停战议和,共同抗日,开放抗日言论自由和救国运动自由,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于去年8月1日发表宣言,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中国红军领袖也迭次发出通电,吁请各方面停战议和,一致对外。我们赞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这一个政策,而且相信这一个政策会引起今后中国政治上重大的影响。”

团结御侮文件最早发表于1936年7月15日的《生活知识》半月刊,后经《救亡情报》《救国时报》等报刊转载,并印成小册子在上海、香港等地流传,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

陶行知持续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大力推动科教兴国,在全国各地创办教育组织,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1930年陶行知先生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但他依然坚定教育信念,回国之后继续全力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2020年8月,南京大学在新生学院设立行知书院,意在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奉献精神,学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缅怀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是南大精神的生动注脚,也是南大学子前行道路上的灯塔。他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的赤子情怀亦是今天之南大学子、行知学子值得用一生追寻的方向!


参考资料

[1] 陶行知事迹介绍.《南大逸事》

[2] 陶行知.百度百科

[3]《大师》: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篇)

[4] 陶行知简介(南京大学校史馆)

[5] 陶行知与南大(南京大学新闻网)



文编 | 田微微、朱艺锟、邴沛东

美编 | 劳晴晖

责编 | 陆开言、杨若辰(指导老师)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