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由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天文学会、美国气象学会、美国光学学会、美国声学学会、美国结构学会、美国材料学会、美国物理教师联合会等十几个科学学会成员组成的美国物理科学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在其核心期刊《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的封面刊登了一篇由甘俊辉、张程宁、冯达旋三位作者撰写的题为《吴健雄在粒子物理学中的开创性实验》的文章。引言写道:“这位卓越的华裔美国物理学家领导了突破性的实验,证明了宇称不守恒和量子纠缠的存在。许多物理学界人士认为:吴健雄在她的一生中应当获得更多的荣誉。”同时,《今日物理》编辑部将吴健雄的照片选为《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2024年年底刊的封面人物。
世界顶级物理科学期刊《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这一举动凸显了吴健雄对科学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当今量子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肯定了她在量子科学领域早期的重要成就,弥补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她在量子科学领域贡献的忽视。这份迟来的荣誉不仅是南京大学校友的荣誉, 也是全球华人的荣耀,更是全人类的共同骄傲。
时间回到2022年9月24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国国家邮政总局会议大厅。由美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物理学会联合主办、全美南京大学校友会承办的“纪念吴健雄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此隆重举行。中美两国的科技领导人,包括时任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美国能源部前部长兼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中国驻美大使、中美两国的物理学会会长以及中美两国多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和代表,如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和南京大学校长等出席了此次盛会。此外,来自中国、美国、瑞典、意大利等国的世界著名学者也齐聚一堂。在大会上,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拉尔斯·布林克(Lars Brink)教授揭示了一项鲜为人知但具有诺贝尔奖级水平的实验成果:1949年,吴健雄与其学生沙克诺夫(Shaknov)通过实验首次发现了量子纠缠现象。
令人惊叹的是,仅仅在布林克教授发表这一演讲的第10天,即2022年10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来自美国、法国和奥地利的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纠缠领域的实验研究。这一时刻距离吴健雄和沙克诺夫的实验发现发表在1950年1月1日《物理评论》(Wu, C.S. and Shaknov, I. (1950) Physical Review, 77, 136.“The Angular Correlation of Scattered Annihilation”)上的论文,已过去整整70多年。正如布林克教授在会上感叹的三个英文单词所言:“Discovered Too Early”(“发现太早”),这段历史令人唏嘘不已。
布林克教授将吴健雄的两项“诺贝尔奖高度的实验”——证明宇称不守恒和量子纠缠的存在,形容为“珍珠盒中的两颗宝石”。
众所周知,量子纠缠已成为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和量子技术等当代量子科学领域的基石。回望70多年前,如果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当时能够认识到量子纠缠的重要性,那么也许在1950年或稍后的某个时刻,吴健雄便会被授予诺贝尔奖。这将改写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历史。
多年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吴健雄通过实验为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赢得诺贝尔奖铺平了道路。然而,这种聚光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她在更广泛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事实上,除上述“珍珠盒中的两颗宝石”,她在多个方面的成就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她对世界影响的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