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第三届新生戏剧节开演:校史剧里大学生演绎“大先生”!

日期:2025-05-26 浏览量: 作者:刘正则、赵梦琰 来源:荔枝新闻、新生学院

5月18日至5月25日期间,南京大学第三届“溯光·执炬”新生戏剧节各大原创剧目在南大不同校区接连上演。舞台上,程千帆、陶行知、吴有训、戴安邦、吴宓等从南大走出的“大先生”和杰出校友学人们,在新生学院学子们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演绎下,跨越时空,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一届戏剧节,在舞美灯光、主题策划以及美育育人模式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让校园红色戏剧美育焕发出新的光彩。

融入抗战元素,深挖“大先生”故事

“日本鬼子都骑到脑壳上了,你们逃命咋个还带啷个多东西噢,不嫌麻烦蛮!这些个瓶瓶罐罐颠一路了,干脆甩了算了!”“就算是丢了命,我也要把它们送达学校。”

这是本届戏剧节原创剧目《向西,向东》第一幕“西迁”中,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与车夫的对话。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戴安邦先生随学校西迁四川成都,继续担任化学系主任。简短的一问一答,瞬间将紧张氛围拉满,成为全剧极具张力的精彩片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向西,向东》紧扣这一时代背景,将战时师生坚守学术、以文化救国的情节巧妙融入其中,与本届戏剧节“溯光·执炬”的主题完美呼应,既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大先生”精神的当代解读。

《向西,向东》导演梁晨同学介绍:“西迁路上,戴安邦视离心机为‘反抗的武器’,这一细节暗合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文化救国’的集体选择。我们的剧目通过‘瓶瓶罐罐’的具象化呈现,隐喻学术力量在晦暗年代的坚守。”该剧以中国化学教育先驱戴安邦为原型,截取其1937年护送仪器西迁、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及晚年展望三段人生横截面,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舞台上,老年戴安邦有一段独白,他深情地望着台下,说道:“向西是为了在太阳落山前再看一眼,记住它明亮耀眼的模样。好让我能够用知识带领更多人,为祖国这一轮初升的太阳,铺好东升之路!”这句话让现场很多观众红了眼眶。

一位观众感慨道:“《向西,向东》不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封写给当代学子的信。看到南大学子在舞台上重现戴安邦们护送仪器的身影,我们不禁思考,今日之我,何以续写?答案,或许就在每一代人执炬前行的坚定脚步中。”

思潮碰撞,展现“大先生”的精神世界

另一部原创戏剧《同归》的舞台,则化作了新旧思潮激烈交锋的战场。学衡派代表吴宓与新文化运动代表胡适二人背向而行,却又在关键时刻同时回望,这极具戏剧性的一幕,仿佛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同归》编剧林宝麟同学在梳理校史时,敏锐地捕捉到吴宓与胡适这对“学术宿敌”之间独特的关联。

“两人虽分属新旧阵营,却共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关怀。吴宓以西洋文学教授之姿坚守国粹,胡适以白话文运动旗手之态革新传统,晚年却皆转向国学整理。这种‘矛盾中的统一’成为全剧的核心戏剧冲突。”林宝麟说。

虽然并没有明确史料证明吴胡二人关系密切,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林宝麟发现,双方都在日记中记录了对文化命运的焦虑。基于清华校友会文献中展现出的文人相惜特质,他们对历史空白进行了艺术化填补。林宝麟解释道:“舞台上的激烈争辩并非历史真实,但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真实缩影。”

饰演吴宓的南大大三学生金立鎛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编剧搭建好了严谨的文本框架,而我的任务,就是让纸面的角色变得立体鲜活。”凭借在配音社积累的经验,他通过声线变化与节奏把控,深入挖掘吴宓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他看似乖张暴烈,实则将毕生薪俸用于资助学生留学;课堂上宁可中断授课,也要为没有席位的女生搬椅子。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他狂狷表象下那颗炽热的赤子之心。”

多方精心打磨,戏剧节亮点纷呈

记者了解到,本届戏剧节的剧目选拔依托校史剧创排课程展开。从28名同学提交的创作大纲中,经过对史实准确性、戏剧张力、舞台呈现可行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6个剧本脱颖而出,进入深度创作阶段。又经过反复打磨和读剧会评议,最终《词谏》《擎灯破寒》《书章》《同归》四部作品登上舞台。这些剧目全部由学生主创,他们通过每周课程学习和五月的集中排练,精心筹备。最终,剧目在仙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公演,并由观众投票选出《同归》返场至鼓楼校区大礼堂,实现了戏剧节首次跨校区剧目展演。

各书院的剧目同样围绕“大先生”主题展开,并且更加注重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健雄书院与雨花红育人工作室合作,聚焦雨花台烈士中的南大校友故事;其他书院也从档案、书信等历史资料中寻找灵感,以小见大,展现先生们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艰难抉择与伟大担当。

在舞美灯光方面,今年首次引入专业老师,用光影语言为戏剧增添感染力,助力故事的讲述。舞美设计总监王媛介绍:“我们采用轻量化思路构建表演空间,通过可移动的大小道具灵活划分区域,在有限的环境中营造出多层次的戏剧场景。”以《同归》为例,北大楼景片在冷暖色调间切换,仿佛在诉说着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抽象框架则以几何光影切割空间,暗喻着青春成长中的探索与突破。早在排练初期,完整的设计图纸就交付给了各剧组,导演与演员在调度阶段便开始适应框架结构,这既保证了实景呈现的流畅性,又激发了创作者的想象力,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剧场艺术的独特魅力。

表演指导之一王冠霖老师表示,自己深切感受到同学们全身心投入的赤诚之心,登台演节目,不易;登台演戏,更不易,但它会激励一辈子的人生旅程。“当亲身经历戏剧创作过程后,人们会真切感受到角色塑造带来的独特魅力——那种渴望赋予角色生命、甚至渴望亲身尝试的冲动,能够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

溯光传承,打造南大红色美育品牌

总导演吴沫老师表示:“从本次新生戏剧节筹办开始,我们就明确了‘溯光’的主题理念和叙事框架。所有剧目围绕同一主题,却从不同角度展开,有的聚焦个人抉择,有的刻画群体肖像,最终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美学统一性。”

与前两届的“探索期”相比,今年的戏剧节更加成熟。吴沫表示,随着通识教育的推进,师生们对包括戏剧在内的艺术活动兴趣日益浓厚,“新生戏剧节已从单纯的新生美育活动,发展成为南大特色的红色美育品牌。这种浸润式体验,正是我们希望通过戏剧实现的‘寻根’教育,让新生在艺术实践中触摸南大的根脉,将南大先辈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接续传递下去。”

本届新生戏剧节由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档案馆、新生学院共同主办,各书院及校史剧创排课承办。时光如幕,戏韵长存。从2023年第一届的四部实景沉浸式小戏、丰富的戏剧工作坊与讲座,到第二届创新的“寻-讲-演-悟”模式,再到今年舞美灯光的专业化升级、主题创作的系统性策划,校园红色戏剧美育育人模式不断深化。未来,看戏、学戏、演戏或将成为更多南大学子的精神选择,激励更多南大学子传承“大先生”精神,在青春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延伸阅读:

溯光·执炬 | 2025南京大学第三届新生戏剧节第一场展演

https://mp.weixin.qq.com/s/vAeNT04cuIGdmlt_OjE5vw
   

溯光·执炬 | 2025南京大学第三届新生戏剧节第二、三场展演

https://mp.weixin.qq.com/s/mOy6Rts9t4mZ2cG8UWicbQ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