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作为一名南大人,我在南京大学已经整整学习工作了四十年,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著名的学府。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呢,下面我就想跟大家分享几个关于南京大学的小故事。
壹
我要给大家讲的第一个故事叫做“动物西迁”。这是一个关于南京大学普通员工的故事,那是在1937年的冬天,国难当头,南京即将陷落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之下,当时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决定全部西迁——什么是西迁呢,也就是要从南京一路向西把整个中央大学搬到临时的陪都重庆,当所有人都在匆忙打包准备的时候,一个难题出现了:农学院的牧场中有1000多只用于科研实验的珍贵动物,包括从美国引进的加州牛、荷兰牛和火鸡,从澳洲引进的良种马,从英国引进的约克夏猪等等,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些动物呢?
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给牧场管理员王酉亭的指示是或吃或卖,就是不要落入日军之手。但面对国难家仇,为了今后科研工作的需要,王酉亭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决定,那就是把剩下的1000多只动物全部带到3000里外的重庆,就这样王酉亭组织了一支奇特的“动物远征队”。
这个队伍的阵型是牛马开道,猪羊殿后,鸡鸭等小动物都被驮在了这些大动物的背上。农学院的员工也几乎全部出动,有的在前面开路,有的在两旁护卫,有的殿后。王酉亭自己呢,就像是这支队伍的“总司令”,身背双筒猎枪,手推自行车,统筹着整个队伍的进程。
这支队伍靠着一张中央大学的证件,披荆斩棘三千里,几乎是从南京徒步走到了重庆。
罗家伦校长后来在回忆中说道,当他在重庆街头邂逅这支队伍,看到赶牛的王酉亭先生和几位技工须发蓬松,好像苏武塞外归来一般,心中一面喜悦,一面引起了国难家仇的无限感慨,不禁热泪夺眶而出。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成功地诠释了什么叫“责任”。
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王酉亭等人临危不乱、深谋远虑、坚韧不拔地展现了一群普通南大人对自己所担负责任的诚心敬意。这是南大人谱写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动人篇章。
贰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召唤的时候挺身而出,铸盾护国的故事。那是1960年初夏的一天,在南京大学著名的北大楼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时任校长郭影秋用电话把物理系的副教授程开甲请过来,对他说,北京有重要的工作,借你去做,马上就走。
程开甲是何许人也?他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名鼎鼎的玻恩的弟子。
30岁不到,就在世界顶尖的自然杂志《剑桥哲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得到过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大力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婉拒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优厚的待遇和研究条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2年,程开甲开始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当时的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他和居里夫人的学生、同样也是海外归来的学者施士元教授一起领衔组建了“金属物理教研室”。大家可以想象,两位世界级物理大师的弟子的强强联合,要取得辉煌的研究成果那就是指日可待。但当程开甲得知借调北京是中央的决定,关系重大,二话没说,立刻赶赴北京。从此青年学者程开甲突然就从南京大学消失了,他是到北京的核武器研究所,负责研制年轻的共和国急需的核武器、核盾牌。这次调动是由邓小平亲自批准的。从1961年起,由于研制核武器的需要,程开甲又来到了罗布泊,开始了与世隔绝的二十年的人生。
当时场区初建,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不仅吃不饱,戈壁滩上的水也异常珍贵,早上的洗脸水要留到下班洗手晚上洗脚,但有时候缺水,连着几天都没法洗脸。大家知道从事核武器研究,不仅意味着要隐姓埋名,有时还会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在第二次地下核试验成功后,程开甲和他的同事决定要亲自进入测试间去实地探察。
核爆后的试验场辐射是极其危险的,但程开甲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们穿上防护服,戴上手套和安全帽,进入坑道,钻进了刚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管道,匍匐爬行了几十米,来到坑道末端的成品房,也就是爆心,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现象学的第一手资料。罗布泊爆发的阵阵惊雷,真正铸牢国防盾牌,让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
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使命”的含义,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赤子之心。使命就是一种召唤,一种信仰,就是一个人可以忘记自我的激情和奋斗。
叁
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978年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这是一个关于一篇让思想冲破牢笼的雄文是如何在炎热夏夜被写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的发起是和一篇著名的文章有关,这篇文章就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我要问,这样一篇对中国改革开放意义深远的文章初稿,是由谁、在哪里以及怎么写出来的?可能很多的年轻人不一定知道。那是1977年的夏天,正是火炉南京最炎热的时候,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名普通教师、40岁出头的胡福明正在构思一篇关于真理标准的文章。
当时他的妻子患病住院,每天晚上他都到医院去陪伴。为了能够及时、高质量地完成这篇文章,胡福明就把各种参考的资料带到了医院。他冒着高温酷暑,就着病区走廊上的灯光查阅资料,蹲着身子在椅子上草拟文章的提纲。实在困了,他就把几张椅子拼起来,躺一会儿。醒后,再看,再写,再改。五天后,妻子出院了,这篇改变历史的文章提纲也就写成了。
我多次见过胡福明先生,他是特别谦和的一个人。他曾说过:“其实啊,文章中的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每个高校的哲学教师都懂,只是由我一个人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把它写了出来。”这就是“担当”——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只有勇于担当的品质,才会让人跨越思考的界限,拂去历史的凡尘,做出非凡的成就。
对于今天的每个中国人而言,担当就是勇于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宝贵品质。这三位普通南大人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哲理,那就是——“嚼得菜根香,做得大事成。”
这三个故事,对后来的南大人也提出了一个人人都需要回答的命题,那就是,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新作为?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与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新挑战,面对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我们的大学应该如何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早日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南大;我们的青年学子又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是我们这代人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共同创造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精彩人生,共同创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
南京大学是一位特殊的“新时代领军人才”,它古朴大气的校园,诉说着百年不朽业绩,渲染出厚重深沉的生命底色。在它的身上,更是拥有难能可贵的“五力”特质——引领力、洞察力、原创力、带动力、规划力。
作为南大学子与新时代青年,让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厚植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己力!
文编:蓝晓 方伟祥 童颖
编辑:董佳舜 陈意冲
责编: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