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这位老校长首倡开设“大学语文”课

发布于:2023-03-02    来源:https://news.nju.edu.cn/120znxqztxw/nyhm/20220504/i108389.html   文章阅读数:

知道吗?

每位南大学子都要学习的

“大学语文”通修课

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啦~

首倡开设这门课的就是

咱们的老校长——匡亚明


1965年,南京大学政治系试点打通“文史哲”、创办“大文科”的通识教育,1980年南大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办“大学语文”课程,倡导者正是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

匡亚明(1906年—1996年),江苏丹阳人,曾先后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学校和上海大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以江苏省团省委特派员名义参与领导宜兴秋收起义。1963年起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78年复出,先后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名誉校长。


匡亚明认为大学语文包含有文、史、哲、经、政等有关内容,“有两条主线贯穿其中,一条线是可以培养、锻炼、提高学习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必要的阅读古文能力),另一条是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大学生的性格塑造、品德端正、治学为人等方面的知识。”而用这两条主线贯穿起来的,正是内容广博的大学语文。

匡亚明作为新中国倡导通识教育的第一人,十分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他强调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缺乏弹性和一律化要求的方式,要注重通才与专才的统一。这种打通专业、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教育理念高瞻远瞩,不可不谓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创举。


为纪念匡亚明先生100周年诞辰,也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他的“大学培养通才”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2006年3月,南京大学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更名为匡亚明学院。学院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分方向,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模式,以“创新本科通识教育和研究性教学、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推进国际化合作培养,提升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探索个性化人文才培养,使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途径,以“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宽厚学科基础、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为目标,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人才。这种独特的培养模式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如今南京大学本科教学的“三三制”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匡亚明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时刻体现着匡亚明校长教育思想的核心——创新、创造、求实、超越。


除此之外,匡亚明校长还致力于推动对外交流。他指出,一所重点大学,一所一流大学,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办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在他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南京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最早、最活跃的大学之一。


1986年,旨在培养主要从事中美事务的高层次人才的“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为发展国际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被誉为“不出国的留学园地”,这是匡亚明关于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办学理念付诸实践的成功范例。

继“中美中心”之后,南京大学又陆续成立了“中德法学研究所”、“中日文化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机构。如今,南京大学正在加快建设“南赫学院”“中德法学院”等国际联合学院,使得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为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匡亚明校长的目光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南京大学一所学校,而是放眼全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书建言。


1983年5月中旬,匡亚明校长和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大连工学院名誉院长屈伯川一起,探讨并起草了一份给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建议书——《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当中阐述了教育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选定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入国家重点项目,进行集中投资的建议。四位名誉校长强调,这50所大学“不仅将是我国90年代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更将是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中赶超世界水平、加速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

5月19日,匡亚明以个人名义再次向邓小平写信,再次诚恳强调重点高校建设的必要性。在匡老等四位老教育家的努力下,建议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经过研讨,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采纳了匡老等四人提出的“835建言”,并决定在“七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北大、清华等五所高校。20世纪90年代,国家又相继推出“211工程”和“985工程”,持续稳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这些举措的先声,都可以追溯到当年的“835”建言。


匡亚明校长笔耕不辍,编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在改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以后,他毅然挑起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重担,并率先亲自撰写了《孔子评传》一书,为其晚年生涯写下了新篇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总计200部,海内知名学者共同撰著,涉及270位著名的思想史人物,全面研究和总结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程,历史跨度2500年,篇幅达6000万字,前后历时20年于2006年编撰完成并整体出版,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万千气象,揭示了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精髓和民族精神,被国务委员陈至立评价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一项重大原创性、基础性工程”。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匡亚明校长用毕生的精力将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付诸实践,创新、创造、求实、超越的精神闪耀至今,指引着无数南大学子接续奋斗。


编辑:马任远 张浩然

责编:于玥晗 佘静 齐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