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更高质量一体化:长三角开始“加速跑”
日前,备受期待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长三角开始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下一步,三省一市如何联动,还将面临哪些难啃的硬骨头,如何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一体化?光明智库邀请南京大学商学院刘志彪教授等专家深入解析。
一体化合作由来已久,内涵不断丰富
光明智库:“星期日工程师”“包邮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不同时期的不同热词,勾勒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轨迹。正如《规划纲要》中所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已经具备了“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简单回顾,长三角一体化走过了怎样的历史进程,取得了哪些重要经验?
刘志彪:长期以来,区域市场的分割使长三角难以充分发挥超级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作用,企业难以在统一大市场格局中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提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这些实践意味着国家充分肯定了长三角过去在一体化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意味着区域高质量发展进入战略实施和推动阶段,也意味着中国将在区域一体化基础上建设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强大国内市场。
担起新使命,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光明智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样板和标志,长三角承载的使命之一就是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在您看来,率先实现质量变革需要怎样的政策保障和实际举措?
刘志彪:强化制度供给能力很重要,尤其是与对内开放、市场竞争有关的制度创新能力。例如,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仍然以利用别人的市场出口为导向,创新经济就很难持续下去,因为出口订单做的是其他国家研发好的技术、设计好的图纸,会导致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严重匮乏。
要从根本上实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协同发展,还需要三省一市在中央指导下,建立一个具有实施竞争政策功能的新机构。这个机构可以由长三角各地的法院通过特定形式形成合作,作为执行机构。竞争政策是保证统一市场顺利运行的最根本规则,也是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性制度。
将愿景化为现实,打破行政壁垒是重要挑战
光明智库: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行政壁垒逐步消除……这是令人期待的图景。对照不同领域的一体化发展目标,当前我们需要克服哪些障碍,具体该怎么做?
刘志彪:从产业部门的角度看,长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相对容易实现的领域。而产业一体化,尤其是市场竞争性很强的产业领域,实现一体化的难度较大,只能实现开放的充分竞争,以竞争一体化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的目标。从再生产过程和环节看,公共品的生产领域相对容易实现一体化发展,民生消费领域,尤其是与户籍福利挂钩的教育、医疗等的一体化比较难以实现突破,因为后者直接涉及本地居民个人利益。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说到底应该是这样的过程:在三省一市经济区域中,在各个行政边界清晰的地区政府之间,不断消除阻碍资源和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市场竞相开放和充分竞争。《规划纲要》强调,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为此,我建议各地方政府运用竞争政策对照地方法规和措施,主动破除与形成统一市场不相符合的制度障碍,这是眼前亟须做的事情。
用制度和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提速
光明智库:创新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而言意义重大。“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规划纲要》为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指明了行动方向。请问,“科创+产业”这条路如何走宽走实?正在建设中的G60科创走廊将发挥什么作用?
刘志彪:在整个长三角资源配置的现有格局中,G60科创走廊目前已是生态环境的标杆,具有很大的科技创新潜力。从空间上看,长三角地区的沪宁合产业和科技创新带有很大的科技创新优势,这个地带拥有上海、南京、合肥三个节点城市,云集了很多科技研发机构和高校;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则构成了沿海地区产业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这个地带的其他地区,尤其是苏北和安徽拥有大量适合科技产业融合开发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因此,建设好G60科创走廊,需要高度重视对沪宁合产业和科技创新带的运用。
学术支持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图文来自《光明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