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下午,由著名教育家郭影秋(1909-1985)撰文,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1888-1962)书写的陈万里烈士墓碑及拓片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捐赠校史馆永久保存。
捐赠仪式(前排右一为文学院姚松书记、右二为档案馆吴玫馆长)
捐赠证书
墓碑质地为花岗岩石,高123厘米,宽40厘米,厚10厘米,碑阳隶书题写七大字:“陈万里同志之墓”,每字15(纵)×20(横)厘米,碑阴为碑文6行,满行21字,共计112字,每字5×5厘米,为正楷书写,内容为:
陈万里,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三六年生,原藉福建安溪,侨居新嘉坡。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一九五九年七月十日,万里同志奋勇救火,身受重伤,抢治无效,于次日下午三时二十九分光荣牺牲。万里同志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为革命青年典型。一九九五年七月南京大学敬立
根据《南京大学校报》1959年7 月第276期刊载陈万里的生平事迹,南京大学档案馆和南京市档案馆所藏陈万里的资料,其生平和事迹大要如下:
陈万里,祖籍福建安溪同美乡,1936年10月出生于新加坡。1954年响应祖国号召回国,1955年考入苏州市第三中学学习,)195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
1959年7月10日的早晨,南京大学东大楼失火,他奋不顾身,多次冲进火海抢救国家财产,最后因桁梁落下击中头部,身受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于7月11日去世,时年仅23岁。
陈万里牺牲后,为表彰他的英勇事迹,中共南京大学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陈万里于1956年10月加入青年团,1957年递交入党申请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为他题词:“热爱国家财产,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你是华侨同学的模范。”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的郭影秋亲笔书写挽词:“万里同志千古:火山在崩,地下泉在涌!一个真正的人的力量,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力量,要大过它们一千倍,一万倍!”7月22日,南京市民政局授予陈万里“革命烈士”称号。
陈万里同志的遗体于1959年7月18日安葬于南京南郊的雨花台。后来因为雨花台功德园商业改造,园区格局发生很大的改变,包括陈万里墓在内的一些烈士墓被隔在公墓园区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陈万里烈士墓周围环境越来越差,杂草丛生,令人心痛。2014年4月,南京大学文学院专门向学校反映此事,学校领导非常重视。2014年3月,在江苏省侨办组织的归侨侨眷座谈会上,也有老侨提出了陈万里烈士墓年久失修的问题。省侨办王华主任专门批示,要求做好陈万里烈士墓的修复工作。后经省、市侨办、市民政局、南京大学统战部和文学院的多次协商后,达成把陈万里烈士墓迁往南京殡仪馆英烈墙的意见。在南京市民政局、殡仪馆和南京大学统战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由文学院具体负责实施,历经一年,2015年1月至3月,陈万里的遗体由功德园东侧的荒山上迁出,经过火化后,骨灰安葬于南京英烈墙。4月1日,由南京大学联合省、市侨办等单位在南京市革命烈士英烈墙举行了陈万里祭扫及迁墓仪式。
因为南京市殡仪馆无法安放墓碑,遂于迁墓当日(1月22日)将墓碑移至南京大学文学院存放。4月25日,邀请南京博物院碑帖传拓名家刘义茂先生来文学院进行了传拓《胡小石书陈万里墓碑》,5月5日将石碑和拓片一并移交南京大学校史馆永久珍藏。
作为新中国建立后唯一的归侨学生烈士,陈万里墓碑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文献价值,在书法方面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碑阳拓片
碑阴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