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举办"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聚焦"大变局中的文明: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邀集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多维度、多层面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和时代价值,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探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助推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又称"百人论坛",邀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国际著名学者共100位,定期围绕一个主题持续举办,全方位展现"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旨在打造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品牌,使之成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重要平台。本次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来自中国和15个国家的100多名学者参加,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国际关系学"五个平行分论坛,议程紧密,氛围热烈,对话成果丰硕。南京大学文学院丁帆教授、李章斌教授出席了"文学、历史学"分论坛并发表会议报告。
丁帆教授发表的会议报告题目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中国阐释的演变》,他追溯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起源与流变,并指出这一创作方法不仅影响了苏联文学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左右着中国现代文学前三十年的左翼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更是制约了共和国前十七年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丁帆教授以历史辩证法的姿态,深入探索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道难解之"迷",即主题阐释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之间对现实主义不同的理解问题,同时也分析了五十年代中国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两结合"创作方法,是如何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生差别化表述的。最后,丁帆教授指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语境中,需要反思中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还隐藏着哪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声。
李章斌教授的会议报告题目是《在世界之中的"中国现代诗律学":比较诗学视野的反思》,他指出,关于新诗有没有节奏或者韵律的问题,在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这些争论与质疑一方面源自于新诗写作在形式上较为纷繁杂乱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学界对现代诗歌(尤其是自由诗)的节奏特征还缺乏深入的理论认识的结果。李章斌教授认为,中国现代诗律学自诞生以来就有着清晰的中西对照、古今对比的比较诗学的烙印,不过,限于视野和历史的局限性,新诗韵律研究实际上一直处于"格律"讨论的"挟持"之下。他指出,在新的比较诗学与诗律学的观照下,应以"非格律韵律"的理论方法,将自由诗纳入到诗律学的讨论中,并将"格律"与"节奏"区分开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整个诗律学的基本方法展开重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