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94岁院士掏出个人积蓄设立百万“滋兰奖学金”

发布于:2021-06-23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近日,由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德滋出资100万元设立的“滋兰奖学金”协议签约仪式在院士家中举行。

王德滋院士是著名岩石学家,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地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花岗岩、火山岩及其成矿关系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10余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滋兰奖学金”首批100万资金由王德滋院士从个人积蓄中出资,将用于奖励地科院品学兼优、热爱地学事业的优秀学生。

今年是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国家培养了超过一万名地学人才,为国家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此百年华诞,王德滋院士出资设立“滋兰奖学金”,既是他对地科院的拳拳之心,也是他对地科学子的殷殷希望。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教授表示,大家将始终牢记王德滋院士的嘱托,贯彻“人才培养是我们的责任,为国为校争光是我们的自豪,常怀忧患永不懈怠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的信念,继承优良传统,传承地科人奋斗精神。

王德滋院士今年已是94岁高龄,年过八旬后,他做了不少科普工作,以知识回报社会。他说:“地质工作者有三个任务,一是资源开发,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三是研究地震预报,防灾减灾。”这三方面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而人们对地球科学知识的了解却很少,他希望年轻人能够更多地去了解和探索地球。

他常常嘱托青年学子,希望他们多一些理想,多一些对科学的热爱,多一些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七十多年科研教育人生,他想把“坚、毅、诚、朴”四个字送给青少年们。坚,就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目标;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有毅力,要持之以恒,自强不息;诚,即诚实、诚信,诚是品德的核心;朴,就是朴实无华,不慕虚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早在当助教时期,王德滋就是一名好老师。1953年的秋天,他第一次给“矿产地质”专业二年级学生讲授《岩石学》课。当时他才26岁,王德滋感到有点惶恐,但还是下定决心讲好课。

“首先我要认真备课,给人一杯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第二,我要把讲稿背得很熟,一定要脱稿讲课,不能照本宣科,要讲得很自如;第三,一定要敢于面向同学,不能面朝黑板。”王德滋白天讲课,晚上辅导,同学们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专门写了一篇报道,刊登在《南京大学校报》上,题目是《深受学生爱戴的王德滋助教》。回忆起这件事,王德滋感到莫大的欣慰,对一名老师的最大肯定,莫过于站稳了讲台。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王德滋对教育有自己的心得。“大学教育有三个重要的原则,一是立德树人,二是尊师爱生,三是教学相长。”

立德树人是第一位。王德滋认为育人首先是育德。学生们应该了解,个人的命运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青年王德滋就参加了著名的“五二〇”爱国学生运动和“四一二”爱国学生运动。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具体负责“中大”地下党主办的《南京学联》编印工作。当时他还只是个学生。

王德滋特别强调“教学相长”,他说,师生之间要互动,要开展课堂讨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教学,“我上大学时候,班上就6个学生。本科二年级下学期,上完了《岩石学》课程,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读书报告,自己定题目。我定的题目是‘论白云岩的成因’。我就蹲在图书馆,翻了很多书还有杂志,最后我将白云岩分为了两种类型。课堂上我汇报我的读书报告,老师和同学们坐在台下听,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都激发了出来。”


2021-04-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