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祝世宁 打开基础研究“总开关”

发布于:2021-01-21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回顾这一年,我们南大的科学研究在疫情影响的困难条件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说,“虽然开局有点难,但师生们都尽全力减少了影响,年初时,很多老师寒假未结束就开始上班,研究生们也纷纷返校,大家一来就扎根在实验室,把损失的时间补了回来。”

在12月28日公布的2020年度中国光学十大新闻中,祝世宁院士及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超构透镜阵列的高维量子纠缠光源”成功入选。该成果突破了现有量子光源的技术瓶颈和信息编码维度限制,将超构透镜与非线性光学晶体组合在一起,构成全新的超构表面量子光源系统,并于今年6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项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进展,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应用于高维度的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存储等领域。

除了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成果,记者注意到,今年年初,祝世宁院士团队在量子无人机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无人机移动平台的量子纠缠分发,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目前团队又有了新的进展,向着组建移动的量子网络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今年3月,祝世宁获得了江苏省首个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他表示,基础研究之路很长,要取得突破,必不可少的就是一个团队长期不懈的积累和坚持。

与此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创新中国蓄力,也正成为这位科学家念兹在兹的新使命。近年来,南京大学除了依托各类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积累,积极推动基础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外,鼓励教师依托地方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在成果转化新机制探索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

祝世宁带领团队积极布局下一代光芯片——铌酸锂集成光子芯片的研发,旨在通过探索新原理,发展新技术,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子技术加速落地。为加快成果转化,祝世宁牵头在南京江北新区组建成立了新型研发机构——南智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把光子芯片技术作为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光子芯片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在这场以铌酸锂集成光子芯片为核心的国际竞争中,江苏省有明显的优势,抓住机遇尤其重要。”祝世宁说。

记者还注意到,今年11月30日启动建设的“苏州·中国声谷”,是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落户之后的第一个重大产学研融合项目,祝世宁院士正是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之一。

今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重要任务,“这些重要发展理念说的虽是经济工作,但实际也包含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为我们科学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指明了目标和方向。”祝世宁表示,根据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科技工作“四个面向”的要求,未来团队将结合中国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需求,在实现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技术方面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