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1904-1998)中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1926年赴英国留学。回国后曾在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还担任开明书店编辑。解放后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汉语大词典》首席顾问。
吕叔湘先生和教学语法
中国的语文教育重视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在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两次由国家教育行政领导机构主持,制定和公布了教学语法系统,作为教学的参考。第一次是1956年公布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第二次是1984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公布方案的署名均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社不同于一般的出版社,它是直属国家教育部、现称国家教育委员会(简称国家教委)直接领导的,是编写全国中小学各科教材的权威出版者,它的读者是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
吕叔湘先生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几十年来,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顾问和好朋友。他在40年代曾与叶圣陶、朱自清合编《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是编写中学语文课本的专家。50年代以后,主要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同时仍然关注中文基础教育,特别是将理论语法的成果,输入到教学语法内。 本文着重介绍80年代第二次教学语法体系制定的过程。这项工作自始至终是在吕叔湘先生和张志公先生指导下进行的。1984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在公布《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时的“后记”中说,《提要)“从1981年秋季起草到现在,历时两年,经过六次广泛征求意见,六次修改,最近定稿。这项工作得到吕叔湘、张志公的指导。” 实际上,制定《提要》的工作始于 1980年。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一工作的全过程,从1980年在武汉的中国语言学会成立会议上的酝酿,到1981年夏季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的召开,从起草方案到《提要》定稿,正式公布。先后四五年间,在吕叔湘先生和张志公先生指导下,做具体工作,其中受益良多。
1980年10月21日至27日,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在武汉召开。当时语法理论和教学体系上已经出现了各家热烈争论的形势,趁语言学会成立、专家汇聚一堂的好机会,张志公先生邀请20几位学者举行座谈,酝酿召开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事宜。王力先生和吕叔湘先生都到会表示支持。吕叔湘先生建议,为了使1981年的讨论会开得有成效,应当早点作准备,开会时最好有十个八个方案摆出来,大家进行评比。方案要完整具体,像盖房子的蓝图。评比后,以一个方案为基础,再吸收别的方案的优点。方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方案要有自己的特点,不妨别具一格,自然要考虑到是否切实可行。 座谈会一致同意在1981年暑假期间,于哈尔滨召开“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接受了吕先生的建议,请各地提出方案在会前交筹备组。并议决,王力先生、吕叔湘先生是讨论会的赞助者。
在十个月左右的筹备工作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向全国各有关学校、科学研究各单位发出《情况·资料》共17期,其中第11期全文发表了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会举办的现代汉语讲座上的讲话:《怎样跟中学生讲语法》(1981年5月)。吕叔湘先生是大学问家,但他从来重视普及教育,他既作为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的赞助人,便坐言起行,认真和大家探讨教学语法问题。在这篇长达9000字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就是:一、要不要跟中学生讲语法?二、讲什么?三、怎么讲?这是目前语法教学的关键问题,吕先生阐述得十分深刻。第一个问题,吕先生针对“语法无用论”,从浅显的比喻,讲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凡技能,要不但知其然,并且知道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可惜的是,至今在不少老师中仍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用吕先生的话再来说服。第二个问题,借着讲语法的目的不同,说明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语法,即系统语法(理论语法)、参考语法、规范语法。这说明是有理论价值的。第三个问题,是教学法,吕先生主张“把语法教活”。他要求教师教语法要有很好的设计,先整理问题,再决定讲哪些内容,三是设计教法。接着他以把字句为例作了教法的具体设计。以此来说明把语法教活,最后落脚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这篇讲话值得中学语文教师反复咀嚼,如果领会了其中的精神,就会有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1981年7月2日至12日,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如期在哈尔滨隆重举行。这次会议在现代语言学史上应该作为一次重要的史实记载。王力先生和吕叔湘先生作为赞助者和特邀代表出席,此外有26个省市的著名学者共100多位参加。作为会议的工作成员看到全国学者的支持,感到十分兴奋。吕叔湘先生因公7月6日到会。开幕式上播放了他的录音讲话《协调、周到、简单、贴切——理想的语法体系的几个条件》,对会议的讨论作了正确的引导。他到会后,立即详细了解会议进展情况,对后期讨论作了具体建议。在会议的闭幕式上,又作了总结性的发言:《语法体系·语法研究·语法教学》。 开幕式上的讲话,为理想的语法体系提出了四个条件:协调、周到、简单、贴切,并作了通俗易懂的说明。协调是内部一致,不自相矛盾;周到是详尽、全面;简单是如果同一个事实有几种解释,选择最简单的;贴切是所讲的体系一定要符合语言实际。后来制定的《语法提要》就是向这四个方面努力的,当然,还很难说已经达到了要求。
闭幕式上的讲话又就几个理论问题作了总结,很多看法是十分辨证的。会议讨论的是语法体系,希望有一个一致的教学语法体系,这是需要的。但吕先生又提醒大家,体系问题还会继续争论下去,有争论是正常的。同时指出了语法研究的重要问题,要脚踏实地研究语法,在确实能谈出一些东西,“不要把有用的精力用去编写那些既没有新观点,也没有新材料的一般性的通论”。吕先生注重语言实际研究的路子带动了这十几年来的语法研究,使得语法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吕先生确实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语法教学上,他建议初中阶段可以选择一些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最有用的、最基本的东西讲一讲,不一定求全。倒是到了高中,在文科班可以系统讲语法。
哈尔滨会议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根据会上产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修订说明和修订要点》,开始起草教学语法体系的工作,自1981年8月至1984年1月公布《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两年多时间里,六易其稿,由张志公先生亲自主持这项工作,同时得到吕叔湘先生的指导,修改稿每次送到吕先生那里,都经他仔细审阅,反复批改。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应该说是全国语法学界、中学语文界通力合作的成果,其中吸收了理论语法各家各派的研究成果。它是50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延续,又是《暂拟系统》的一次“伤筋动骨”的更新。 新的《语法提要》吸收了吕叔湘先生理论语法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吸收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和《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语法要点》(商务印书馆,1980年)的研究成果,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确立了五级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以五级单位的顺序来进行语法分析。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在第二部分首先说明:“对语言进行语法分析,就是分析各种语言片段的结构”。他把汉语的语言单位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单位是语素、词、短语,动态单位是小句、句子。在《八百词》的语法要点中则分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四类。《语法提要》只是在这四类之外又增加了句群。《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虽然没有提到句群,说到一般讲语法只讲到句子为止,是有点理由的(见29页)。但又在第65节里论述到“一般讲语法,到句子为止,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位,因此句子只有结构分类,没有功能分类。其实这也是一种老框框。若干句子组成一个段落,句子和句子之间不仅有意义上的联系,也常常有形式上的联系,……”可见,大于句子的语言片断是值得作语法研究的。新《语法提要》吸收句群的内容,现在看来是较超前的。
第二,新《语法提要》以大量篇幅描述短语,分析短语的结构,这是符合吕叔湘先生的主张的。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74节里,专门谈到短语在语法分析中的地位,提出:“把短语定为词(或者语素)和句子之间的中间站,对于汉语好像特别合适”。“汉语里语法范畴主要依靠大小语言单位互相结合的次序和层次来表达。从语素到句子,如果说有一个中间站,那决不是一般所说的词,而是一般所说的短语。”这个看法和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张志公先生的《现代汉语》中对短语(词组)的分析,都大大提高了短语在语法分析中的地位,新《语法提要》可以说吸收了理论语法的这个成果,认为汉语在语言单位,在短语这一级组合的形式非常多,短语带上一定的语调、语气,就成为句子。因而只要短语的内部结构清楚了,句子结构就迎刃而解。 对短语的分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它的语法功能,比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一是把它当作一种组合来看它的内部结构,比如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等。新《语法提要》先以语法功能为主来分析短语,也兼顾了结构分类。短语部分在六易其稿中,是重点的部分。现在有人说新《语法提要》是短语(词组)本位,那是有道理的。
第三,句子分析方法,新《语法提要》采用的正是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所说的,是层次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结合,即按层次分析,但是不抛弃句子成分。(见第73节) 在修订50年代的教学语法系统“暂拟系统”时,争论最激烈的是句子分析方法。不少学者认为“暂拟系统”的析句法是不讲层次的,要彻底更改,应完全代之以层次分析法(二分法)。 吕先生并不是这样看问题。他在第71节中分析了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点,他甚至认为:“这种分析法有提纲挈领的好处,不仅对于语言教学有用,对于科学地理解一种语言也是不可少的。”他公平地指出:“句子成分分析法也不是不讲层次,但是在手续上颠倒了。”“句子成分分析法有必要吸收层次分析法的长处,借以丰富自己。”(见第72节)
新《语法提要》主要根据上述研究来确立自己的析句法。在句子的图解部分,采用符号法和框式图解法来分析句子。符号法虽然是一次性将各句子成分标出,内部仍然含有层次。如果是一个主谓句,先分出主语、谓语。主语如果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谓语如果是“状十动十补”的动词短语,用不同符号将定语、状语、补语显示出,句子的主干也就一目了然了。想看看句子各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用框式图解,就将层次一层层显示出来。教学上无论选用哪一种,都可以分析清楚句子结构。 以上只举三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新教学语法体系,是吸收了吕叔湘先生在语法上的研究成果,吸收了吕叔湘先生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当然,同时也吸收了各派语法学家的意见。 由新《语法提要》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吕叔湘先生对国 家的基础中文教育的重视,可以看到他对中小学教育的一片热心。他不仅自己付出大量劳动参与实际工作,并对编教材的编辑者、中学语文老师、师范院校的老师以至综合大学的老师提出希望,希望他们研究语法教学问题,并作为一个科研题目来研究。
转眼,《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公布十年了,相信语文教育界会重视这一成果,认真研究它的实施方案,以助中学语文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今年,海内外语言学界、语文教育界庆祝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这是学术界的大喜事。吕先生的道德文章足为我们的楷模。他的去空谈、务实事的精神永远教育影响着我们,鞭策着我们去认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