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抚州临川人。1893年恩科举人,189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宁提学使、江宁布政使、学部侍郎,官居二品。1905—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晚年寓沪。去世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为褒扬李瑞清的功绩,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并悬柳诒徵手书李瑞清所定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李瑞清其人其书
李瑞清(1867——1920)清书法家、教育家。光绪二十年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摄江宁提学使,江苏候补道;后擢升江宁藩司,为正二品大员。1907年李瑞清被委任“两江师范学堂” 监督。
“两江师范学堂”原名“三江师范学堂”。此学堂仿照日本学制,开设文学、数理、史地、农博、理化等科,并重金聘日本教习数十人。李瑞清上任后,发现这些日本教习并不知名,而且教非所习。为此,李瑞清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并广聘积学之士,聘一总教习负责学堂常务工作,并严格制定各项制度,收到很好的效果。李瑞清在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期间,是东南三省(江苏、安徽、江西)的教育体制由封建私塾转向中西结合的新学倡导者,为我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第一个在中国的高等师范学堂开设了容纳中西美术教育的“图画手工科”。
国画手工科的西画、图案画等课程,聘日本学者盐见竟、亘理宽之助、一户清方、杉田森等任教,教学方式接近日本维新文化。中国画和书法,除请著名山水画家萧俊贤来讲学外,就由他亲任教授。清朝灭亡后,李瑞清携家隐居沪上,以鬻书为生,自署清道人,书名远播,与曾农髯并称为“南曾北李”。一时追随学书者众,胡小石、张大千曾为其入门弟子中之佼者。
李瑞清是中国现代书法史上一名少有的苦学派。他从十岁左右开始临习书法,家中所藏的金石拓片及书法给了他深刻的影响。对自己的学书历程,李瑞清曾说:“余书幼学鼎彝,学散氏盘最久,后学齐之属,遍临诸铜器。弱冠学汉分,所廿六始用力今隶、六朝诸碑靡不备究,尔后始稍稍学唐以来书,然从碑入简札沉遁不入格,始参以帖学,然帖非宋拓初本无从得其笔法,故不如碑之易得也……余每临帖以碑笔求之,辄十得八九,若但拘守汇帖,无异向木佛求舍利子,必无之事,不可不知。”可见李瑞清在十岁左右就开始学习训诂,钻研六书,书从大篆开始,于《散氏盘》、《齐侯》诸铜器铭文进行过认真刻苦的学习。尤其是对《散氏盘》学习的时间最长。
作为一代金石大师,李瑞清于魏碑的成就显得更为突出,世人也认其“得名则在北碑”。李瑞清对魏碑观察细致入微,临摹心手相应而达到追其碑之风范的程度。我们看李瑞清《寄禅禅师冷看塔铭》酷似北魏《嵩高灵庙碑》,而《尉太夫人墓碑》又是从《郑文公碑》而来。正如曾农髯所说,李瑞清“学无不肖,且无不工”。
当时,以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为代表的碑学流派在清末民初影响很大,但俱以标新立异为宗。而李瑞清以极其忠诚的态度得魏书体势,临习魏碑时唯恐失其规矩,这影响到他的创作中的态度。而在当时书坛榜首之中,恰恰是这个没有个人特色的却成了一种鲜明的个人特色,所成就的魏碑书风的真书作品,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刻苦的学习、广泛的临摹,使李瑞清牢固地把握了魏体真书的规则,这种规则的外化,也就是李瑞清的一种不同于他人的风格。这种书风所呈现给人们的,不是李瑞清服从于诸碑法,而诸碑皆从李瑞清的规范而化出成为清道人的法书。有些人认为凡言金石书风,皆是要取法原始的民间的尚未形成成熟书体的风格,李瑞清的书法实践却是让原始的、民间的艺术,通过艺术加工而融入自己的艺术语言,成为自己的艺术结晶。李瑞清的艺术语言,就是规范。然而这种规范不是永恒的,它是一个书法大家最终冲刺前的积累。不见得人人都能成为大家,但没有这个积累却永远成不了大家,这一点也许能给现代人一些启示。
作者 梅鑫 《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5日第8版 http://www.jyb.com.cn/gb/2001/06/05/zy/8-sf/2.htm
清末教育书法家李瑞清
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又号梅痴,其书斋名玉梅花庵。 李瑞清原籍江西梅州临川县,出生书香门北,自幼喜爱金石,擅长书画。光绪十九年(1893年),李瑞清乡试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第三年殿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候补道分发江苏,任江宁提学使,次年接任两江师范优级学堂监督,相当于后来的校长。
两江师范学堂是南京大学的前身,当时南方的最高学府。李瑞清在担任两江师范学监期间,全身心地投入办学事务。他的办学信念是: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始终不渝。他本人曾亲赴日本考察日本教育。
李瑞清非常重视学校的师资建设,经常亲临课堂听教师讲课、检查教学质量。当时学生对兴地科(地理学)教师的讲课不满意,要求更换。李瑞清获悉嘉定的姚明辉先生专治地理,学识渊博,即请江宁提学使樊恭煦引荐。樊说此人自视甚高,只可礼聘,不可相强。李瑞清就亲自携带重礼,登门应聘。姚先生果不负众望,授课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深受学生欢迎。 李瑞清注重科学教育和实践教育。学堂设置理化科、农业博物科。学校专门购田百亩和耕牛数十头,供学生实习之用。 李瑞清还十分重视国人的艺术教育,学校创办国画手工科,设置了专门的画室和工场。本瑞清亲自担任国画教师,为我国培养了一代美术师资历,可谓我国高校美术系科的创始人。他的弟子中不乏艺术大家,如吕凤子、张大千、胡小石等。 两江师范学堂在李瑞清主持期间得到了很大的了展,有学生千余人,学生成绩为江南各高等学堂之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师生员工离散,学堂停办。李瑞清离开江宁,到了上海,靠卖书画维持生计。李瑞清的书画造诣很深,尤其是书法艺术。当时书法界曾有“南曾北李”之说,“南曾”是指曾熙,而“北李”就是指李瑞清。刘海粟大师曾说过:我国近代书画办有两位大家,一位道士、一位和尚。和尚指李叔同,就是弘一法师;道士就是李瑞清。因为李瑞清到上海后,身著道袍,头戴道冠,并自号“清道人”。
作为书法大家,李瑞清不仅有精湛的书艺,而且还有自己的书法理论。这方面他没有专门的著作,但从他的遗稿和一些题跋中可以反映出来。 首先,他认为学书法应从金文入手。清朝末年,金石学很发达,但从书法角度研究金文的很少,特别是以金文作为书法的楷模,将金文分成派别,对其风格、结构、笔法加以研究的,李瑞清是创始。从金文入手,对于学习书法可以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后来不少书法家写篆体采用甲骨文、金文、的笔法,可能在理论上是受了李瑞清的影响。 其次,李瑞清非常重视书法作品的布局。一副好的书法作品,不仅是单个字写得好,还有一个整体布局问题。李瑞清认为,写一副几十个或上百字的书法作品,要象对待一个字那样来布局。他的这种想法,使人容易领会书法作品的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