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豪情曾击珊瑚碎—近代词曲大师 吴梅

发布于:2020-11-12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居士,别署长洲呆道人。苏州人。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南京第四师范、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教,首倡“曲学”并施以教学。吴梅对古典词曲研究精深,作有《霜厓诗录》、《霜厓曲录》、《霜厓词录》行世。传奇和杂剧《血花飞》、《风洞山》、《湘真阁》、《轩亭秋》、《双泪碑》、《无价宝》、《苌弘曲》等等。吴梅谙熟谱曲、度曲,且演曲。他是学校戏曲音乐课的开拓者,弟子满天下。                     


近代词曲大师--吴梅漫记   

吴梅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曲大师。在词、曲、诗、文的研究和创作上建树良多,历来为海内外学者所敬仰。尤其在戏曲方面,时人认为“曲之成学,实自霜崖始”,并谓“吴先生之于制曲、谱曲、度曲、校订曲本,审定曲律均臻绝顶之一位大师”。他终身以教学和词曲研究为业。当他于1917年9月,应聘北上,在北京大学主讲“古乐曲”课程时,实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将戏曲学术搬上高等学府讲坛的开拓者,这对当时社会上鄙视戏曲以为是小道,确是一大抨击。此后至1937年,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光华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授,主讲词曲二十余年。吴梅的一生是短促的,其学术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

吴梅字瞿安,晚年自号霜崖,江苏长洲人(民国后划归吴县)。1884年旧历七月二十二日生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曾祖父崧甫公以翰林检讨、官至礼部侍郎。祖父小舫公,举于乡,由荫官至刑部员外郎。父声孙公受知于黄濑兰,补吴庠弟子员。按理说,家学渊源得天独厚。然其三岁丧父,十岁丧母,嗣于叔祖而长大成人。在叔父鞭策下,他十二岁时习举子业,拜潘霞客为师。他在《霜崖三剧自序》云:“始习举子业,不能工,继学诗古文词。”可谓是人各有志。十五岁时读了宋人姜夔、辛弃疾的词和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高明的《琵琶记》后,“心笃好之”。于是开始填词作曲,受到师友的称赞。吴梅早年作《风洞山传奇》,仅有词而无谱,深感写传奇、杂剧仅会作词还不行,还必须先学会唱曲和谱曲。是时,昆曲在南北方已经衰落,在苏州最负盛名的首推俞粟庐(著名京、昆艺术家俞振飞之父)。吴求教于俞,常在一起从容谈燕,切磋艺事,于曲学所获良多。 

吴梅在北京任教时,极其关心民间的昆曲演出。《瞿安日记》云:“京师自乱弹(即京剧-笔者注)盛行,昆调已成绝响。吾丁已寓京,仅天乐园有高阳班,尚奏演南北曲,其旦名韩世昌,曾就余授曲数支也。”又云:“韩伶世昌来,为余北京时拜门弟子,不见十余年,已非苕秀颖发之状。”1929年韩世昌赴日本演出昆曲,蜚声东洋,载誉归来拜会恩师吴梅,实是理中事也。吴梅弟子、南京著名的曲学家卢冀野在《奢摩他室逸话》中写道:“梅兰芳演《四声猿》中《雌木兰》剧,即今所谓《木兰从军》者,先生实指导之。先生云‘梅唱尾声,终不得法,于昆腔究属门外耳’。”1984年10月,中国剧协、江苏省文化厅等单位分别在北京、南京、苏州、泰州举行吴梅一百周年诞辰、梅兰芳九十诞辰的学术讨论会纪念演出,寓意尤深,为后人传为佳话。

1922年秋,由陈中凡教授推荐,郭秉文校长邀请,吴梅自北京举家南归,来南京东南大学任教,住大石桥22号。1928年后,搬至19号。这其间,除于1927年秋赴广州中山大学、1928年去上海光华大学短期任教和兼课及假期返苏州故里“百嘉室”外,直到1937年夏,吴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度过的。人到中年,学业日丰,其学术成就也大多在此完成。陈廉贞在《吴梅曲学浅议》中写道:“……回忆先生与蔡元培、杨天骥、于右任、黄季刚皆为辛亥革命南社人物。黄、吴同为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一讲训诂,一讲词曲。二人上课,教室内外,人头济济,都思学习绝学,与一聆妙谛。二人又互相调侃,吴称黄为‘测字先生’,黄称吴为‘曲子相公’。后又互相解释云,‘训诂者训导古代文化,借古以推测未来’、‘相公者为委曲进言,作人民宰相’。语虽幽默,实含真理。老辈风趣,岂动辄轻视同行的浅陋‘文人’可比!”吴梅上课虽有讲稿,但决不照本宣读,而是挥洒自如,滔滔而谈。既重理论,又强调实践,常拿着笛子在课堂上笛高歌。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创举。因此,学生爱选、爱听吴梅讲课是不奇怪的。

他对专学戏曲的学生要求更多、更高了,不但要求学生会写、还要求会谱、会唱、会演。他在北京大学教戏曲五年,同时请会唱昆曲的老师教唱。吴梅到南京任教后,为了让学生会唱、会演,自己出钱雇请一笛师,把学生邀约到家里唱曲。1926年,东南大学爱好词曲的学生组成业余学术团体“潜社”,公推吴梅先生为首。此社有三条规则:一不标榜,二不逃课,三以潜修为主。规定月集两次,有时在秦淮河的“多丽舫”上,有时在老万全酒家。大家轮流出题,当时填词作曲,一一评定,列出名次。此社活动约十一年,先后参加的达七十余人,多是东南大学(1928年,该校易名为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历届学生。后来汇集成册,名为《潜社汇刊》,共十二集,收词曲三百零六首。

因材施教是吴梅在教学上的又一特点。学生喜爱什么,有什么特点,他就鼓励学生按个人的路子走下去。如任中敏、钱南扬、唐圭璋等人分别在词曲、南戏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早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南京授课期间,他把讲授《中国戏曲概论》、《词学通论》、《元剧研究》的讲稿整理成书,现已成为他的传世名蓍。 

吴梅在南京期间,与词家曲家交往也很多。1929年6月,他与邓邦述、顾巍成、吴渊叔等人结“六一词社”,历时三月,集会九次,有《六一消夏词》一卷。1932年10月,因许豪士等十位曲家之约,于钟山紫霞洞“放歌一游”,成立“紫霞曲社”,吴任该社社长。1933年1月,以自学程派而闻名的新艳秋在南京演出,反响强烈。吴梅为奖励小辈,特意写“金缕曲”一首,题为《赠女伶新艳秋》。吴梅早年所作《风洞山传奇》是写明末瞿忠宣抗清扶明的事迹,《西台恸哭记》写宋末谢翱痛哭文天祥的史诗,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激情。《血花飞传奇》是吴梅“感戊戌六君子之狱”而写成的,家人怕惹祸,于夜间密焚之,故此曲遂不传。但黄慕韩认为此曲题词尚在,黄称这本传奇与当时爱国艺人汪笑侬改编演出的《党人碑》为姊妹篇。1907年,秋瑾被害后,吴梅悲痛不已,当即写了《轩亭秋》发表于是年出版的《小说林》。1921年,军阀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出任西北筹边使,想聘吴为秘书长。吴作《鹧鸪天·答徐树铮》词云:“辛苦蜗牛占一庐,倚檐妨帽足轩渠。依然浊酒供逛逸,那有名花奉起居?三尺剑,万言书,近来弹铗出无车。西园雅集南皮会,懒向王门再曳裾裙。”高官厚禄远胜于“粉笔灰生涯”,然学者就是学者,吴梅慨然而拒了。“九一八”事变后,《瞿安日记》中写道:“环顾大局,亡不旋踵,日兵已过唐山,故都危在旦夕,而今之执政,无声无臭,全无措置,自有历史以来,有如此者乎!”吴梅对于日寇步步侵占国土而蒋介石却采取不抵抗主义极为愤慨。“七七”事变爆发,当时他已积劳成疾。出于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心情,他辗转武汉、湘潭、桂林等地。广州沦陷后,门生李一平邀请吴梅到昆明为其延医治疗。后以病情恶化,不幸于1939年3月17日逝世于云南省大姚县李旗屯,终年仅五十五岁。

中年凋谢,举世学人为之痛悼。唐圭璋撰《虞美人》悼云:“乱山迷雾姚州路,不道臞仙去。两年避地走天涯,白发飘萧,日日望京华。豪情曾击珊瑚碎,几度青溪醉。水磨白苧寂无闻,莺老花残,空忆石桥春。”师生情谊之深,足见一斑也。解放后,郑振铎同志代表中央有关部门,妥善安排吴梅先生家属,吴先生家属按其生前所嘱将全部藏书献给国家。一代词曲大师,垂名千古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