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王守仁教授:做一名高素质的南京大学教师

发布于:2020-05-12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日前,南京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培训班开班式暨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会举行,国家级教学名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守仁在开班仪式上以《做一名高素质的南京大学教师》为题与青年学者作报告,全文如下: 各位老师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今天的培训班!参加这次会议的青年老师都是学校的主力军,南京大学未来事业的开创者,有机会和大家交流,真的是非常高兴! 今天培训班的名称是“南京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培训班暨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会”,我想结合自己在南大工作奋斗三十年走过的路,和大家分享一下对“传承南大文化,弘扬南大精神”的体会和认识。 十九大报告里关于教育的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内涵。报告中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我认为和这次的学习会、培训班特别相关。作为一名南京大学的青年教师,该如何发展?接下来,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高处着眼,畦步千里。 正如《荀子?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家攀登科学高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向前奋斗。该怎么发展也很重要,首先要积累高水平的成果,包括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会,重视学术平台,承担高级别的项目这四个方面。高层次人才一定要发表高水平的成果,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在座的可能大部分都是海归,我自己也是老的海归。1988年,我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回来工作,至今已经三十年了。在英国读博时期,就已在国外发表文章,1996年在英国有名的Macmillan(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了学术专著,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很少见;九十年代在我们专业权威一流期刊连续发表文章,在国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建立起了学术地位和声誉。后来,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和全国美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峰会会长。同时,要尽可能参与高级别类的项目,因为高级别的项目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我和中国社科院的所长、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学部委员一起做了国家九五规划的一个重大项目,出版的书籍获得了中国首届政府奖励。我编制的中学教材目前有5700万学生使用,覆盖江苏全省、湖南高中、安徽全省,影响非常大。所以,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国家做出贡献,首先一定要有较高的水平,只有高处着眼,在一定程度上才可以做到驾轻就熟。 第二,教研相长,教书育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是过程,育是结果。”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分,教学必须要被予以充分的重视。南京大学是研究型大学,不是研究院所,教师怎样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我认为两者应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教研相长,教书育人”的关系。我认为南大最突出的教学成果是“三三制”教育改革,“三三制”是2009年开始酝酿,2011年开始推开试行的,“三三制”的核心是个性化,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因此,我校的本科教育改革也获得了四年一度的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总的来说,教研相长。有些老师认为教学是负担,不愿意教学任务过多。其实,教学方面如何培养人才,也是有好多工作可做,有很多问题值得去研究。现在全国“双一流”本科教育工作应该怎么做?我作为有较强意识的教师,也在关注教学过程、关注教学效果,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曾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最新的成果是获得江苏省教育教学奖和国家名师的称号。作为科研做得好的老师,我也曾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教研相长。 第三,形成团队,发展学科。 学科是龙头,队伍是关键。前几年学校倡导大师加团队这种模式,这个方面物理系做得特别好,这里有个团队意识。我们作为青年教师,一方面,是要融入这个团队,另一方面,就是要建设自己的团队。单枪匹马撑不起一个研究方向。建设团队包括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学生。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位一体。学术带头人引领一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引领整个学科发展,都要靠团队,这是我多年来的一个体会。像我所在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我们一开始是江苏省的重点学科,后来我们积极争取,在2002年拿到国家重点学科,然后是进入一级学科的优势学科,最近教育部刚刚公布我们是国家的一流学科,所以是一步步慢慢往前奋进。这个学科的发展肯定不能靠我一个人,一定是靠集体的力量,成功是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以上是我对高层次青年教师发展的一点认识,下面我再讲讲传承南大文化和弘扬南大精神。 我认为南大文化集中体现在我们的校训上——“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我们讲南大身份,文化认同,可能对这八个字要有认识和体会。诚朴——是我们南大文化当中最本色的东西,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精神内核。 我们做人要诚朴,诚信正义、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做学问也要诚朴,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洪银兴教授曾经说过,正是因为有了诚朴这样的血脉和基因,一代代南大人才能做到人格独立、求真求善、爱国兴邦、科学明事,诚朴就是一个南大人的本色。第二是雄伟,就是雄壮伟大, 为人为学要有伟大志向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励学当中的励应该说勉励、激励的意思, 就是勉励师生勤奋求学,勤于自勉、刻苦磨砺。敦行,就是努力去做,特别是强调行动、实践, 这也是我们南大的一种风格,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行,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是我对这八个字的个人理解。刚刚张书记讲了我们每个人要对校歌要熟悉,要唱校歌,同时我觉得我们对校训也是要熟悉,要理解,要慢慢的体会。 南大精神,一是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二是开放包容、中西融合的精神,三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精神,四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拼搏精神。一是敢为天下先 ——南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应该说是创新性和引领性的。1983年5月,我们的老校长匡亚明给邓小平同志写信,提出加快建设全国50所重点大学的建议,引起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做了批示,这个是比较有名的835谏言。可以说211,985,包括“双一流”建设都从那个地方过来的。匡校长真的是在我们南大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家。二是开放包容,中西融合, 我们南京大学有一种强烈的开放意识,能做到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强调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国际与国内的平衡,既注重继承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又注重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鼓楼校区旁边有一个赛珍珠的故居,赛珍珠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化名人,赛珍珠曾经就在我们南京大学的前身金陵大学任教,1919-1935年,她住在南大,在此期间,她创作了著作并因此于1938年凭借对中国农民史诗般的描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开放包容,中西融合的典型实例。三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精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78年5月11号,《光明日报》发表我们南京大学当时政治系青年教师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开启了一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有了这篇文章,才有改革开放,甚至可以说南京大学对中国的社会进步起的作用非常大。这也是我们南大人的一种品格,一种风格,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精神。四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这是南京大学的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当时的校长李瑞清提出的校训,这也是我们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训,艰苦创业,追求卓越,奠定了南大百年传统的基础。 十九大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南京大学的每一位成员都应有这种使命感。习总书记提到要建设“第一个南大”,刚才王新平教授讲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很赞同。我想我们建设南大,也就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一个实际行动,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我认为必须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南京大学教师,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