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祝贺!南京大学任洪强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于:2019-11-25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2019年11月22日,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消息,本年度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 南京大学任洪强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任洪强1990年毕业于河北轻化工学院(今河北科技大学),1997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动力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到无锡轻工大学发酵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进入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从化工到环境工程到工业发酵,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任洪强教授的学习背景是标准的“多学科交叉”。 学生时代的任洪强,有幸拜入我国发酵工程方向唯一的院士伦世仪先生门下,伦世仪先生严谨治学,潜移默化影响了任洪强。 什么是科学的表达与逻辑,应该如何认识课题,把握文献,伦世仪先生都作出了缜密的要求和指导。多年以后,即便任洪强成为著名教授,在科研道路上,他依然承接着导师的风范。回忆起这段求学生活,任洪强深有感慨::“当时觉得太严,现在觉得受益终身。” “河北轻化工学院给了我发展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也没有这个空间;伦世仪老师在科研道路上给我指明了方向;南京大学给了我发展的平台。” 

 2 

 2003年1月,任教授进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工作,先后任环境工程系主任、副院长、院长。 在南大环境学院,任洪强所带领的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生物技术团队以生物强化净化技术研究与开发为核心,重点开展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机理、氮磷营养物的增强净化机制、环境微生物菌群解析与调控、高性能微生物固定化新材料、高效微生物反应器、污染物毒性筛查与致毒机理、水质安全评估与保障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2006年以来,任洪强带领团队主持国家及省部重大科技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50余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48项(获授权:中国88项/美国13项/欧洲1项/澳大利亚3项/南非3项),专利转化率70%以上,产业化应用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 共获国家及省级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产品36个、国家(省)级环保优秀(示范)工程20余项。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 

 团队领衔建设了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建成教育部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工程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江苏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水回用分委员会(ISO/TC282/SC4)主席单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 该单位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环保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十佳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环保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区域中小环保企业发展和产业高端转型进程中发挥了显著的引领作用,被区域产业界誉为“水医院”,获2014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3 

 对于科研,任洪强曾经有过表态,“无论做什么,首先要沉下来而且要能坚持下来,坐冷板凳是一件难事,但坐冷板凳的同时能做成事更难,因此坚持就更重要。”“我对科研的态度一直不放弃、不放缓,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有结果”。 在环境学院2016届学生毕业仪式上,任洪强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 “几年前,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和美好的憧憬来到环境学院,和我们共同见证了环境学院的发展: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到教学模式的逐渐优化,从各项活动的丰富多彩到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环境学院力争走在中国大学环境学科的前列。学院学术的繁荣和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同学们的参与,同学们都是直接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创造者。无论是环境学院建院30周年活动中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还是各个学生组织为了院系和同学们的成长无私的付出;无论是夜深人静时仍在实验室奋斗的研究生,还是为了今后发展刻苦读书的本科生,同学们其中所体现出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和追求进取的决心,都让我深受感动和自豪。” “环境学院不仅是一个人才的聚集地,更是一个精英人才的输送源。

30多年来,环境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大批拔尖人才:在学界,许多校友担任重要科研机构、高校的负责人,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绩;在商界,多位校友独立创办企业并取得优异成绩,有些校友带领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在政界,我院多位校友位居国家环保部和省市级环保部门要职。这些天,在校园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你们拍摄毕业照的身影,每次看到青春靓丽的的你们,我总是会想,再过一些年,褪去象牙塔中稚嫩的你们很快也会成长为社会各界的精英,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直接参与者和领导者。但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时,我都希望你们牢记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用你们所学,尽你们所能,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 

 “最后,作为一个环境人,我想从环境专业的角度对大家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以一身正气治理社会污气。纵使社会和环境中的雾霾再多,也不可玷污了同学们身上的一身正气。进入社会后,你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诱惑,但破坏规则只能落得满盘皆输,违背道德只会让我们付出更为沉痛的代价。希望同学们今后拒绝卑鄙、拒绝投机、拒绝庸俗,以“诚”正心,以“朴”立身,以“雄伟”养浩然正气,做一个正直的人,成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是以一股清流净化社会浊流。治理污水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清水的稀释。同学们是南大和学院培养出来的潺潺清流,在社会和时代变革之际,希望同学们能保持昂扬锐气、追求上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实至名归的创新业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三是以一片沃土培育远大梦想。正如土十条所指出的,土壤的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安全和百姓福祉,心灵的土壤也将直接影响人生的精彩。《墨子·修身》提到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胸中有抱负,工作才有目标,行动就有力量。希望同学们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开垦出一块属于梦想的沃土,以创新谋未来、以实干创事业,做一个有梦想、有担当的人,在推动国家繁荣富强的奋斗中实现大作为。” 任教授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这番朴素的道理。 

 文字来源 | 紫牛新闻;侯印国老湿 图片来源 | 网络 整编 | 李嘉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