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刘志彪: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世界级制造业

发布于:2019-03-14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央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国家及南京发展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南京在这个国家战略中如何定位自己,又该怎样抓住机遇推动自身发展?就此,记者对话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这一地区将在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担当主力军和先锋先导。”刘志彪表示,作为长三角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南京,要将自己定位为长三角西北部地区开放中心,规划建设一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内需为主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中争做主力军,辐射带动江西、安徽、苏北乃至长江中上游的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意义 长三角将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当主力军和先锋先导 通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加速经济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工作方法。 记者: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怎样的考量?对这一区域的未来发展意味着什么? 刘志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长三角这一区域的发展,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示范和典型作用,尤其是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担当主力军和先锋先导。同时,长三角地区将成为我国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杆。 记者:为什么? 刘志彪:通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加速经济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工作方法。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倡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合作区,在浙江工作时专门到上海和江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他到上海担任市委书记时间虽然不长,但多次提出要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以此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中央工作后,总书记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些经验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这次总书记宣布中央将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将一体化作为大国经济区域发展一个举措,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现。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关口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发达区域,长三角是最有条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讲,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要意义就是为下一阶段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一个示范。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东部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而东部地区条件最好的显然是长三角。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落实十九大报告这一目标的举措。尤其是在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求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两省各扬所长。可以说,如果长三角把这个国家战略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变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和做法,就可以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充当领头羊。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我国高起点推进和深化新一轮改革开放,并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兵。 长三角将是中国推进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标准的制定者和示范区。中国改革开放,早年广州深圳发展比较快,但中国加入WTO之后,主要是浦东的开发开放带动长三角开发开放。长三角地区得益于国际市场开放,通过自贸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增长发展最快。 不过,过去这种出口导向的开放,现在遇到了一点问题和困难,要求我们将以出口导向的开放,转化为更高水平的开放,不仅局限于出口,还要扩大进口;不仅要吸引外资,还要出去投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方面需要长三角先行先试,为全国探索经验。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相对来说完善了。过去,我们有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粤港澳、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就是经济发展最好的长三角没有区域性的国家战略。这次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完善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总体布局有着很大意义。 长三角一体化·机遇 做长三角西北部地区开放中心,在以内需为主的开放中当主力军 如果南京可以转向内需为导向的开放来重点开发国内市场,将自己的科教优势发挥出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就可能在新一轮开放中占领制高点。 记者:南京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在您看来,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南京的发展机遇在哪里? 刘志彪:南京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长三角离开南京这一极,就不能叫长三角了。 南京在长三角的地理位置中处于西北方向,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起到一个支撑点作用,是长三角北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这主要表现在南京的经济结构越来越向大都市方向和性质方面发展,包括科技实力、城市结构、城市功能、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等,发展得都不错。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传统工业城市转变为现代产业新城,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化工产业占比从过去的三分之一下降到五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成为全国第11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城市;由科教名城迈向创新型城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最近公布的《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排名报告(2017)》显示,上海综合得分排名第一,南京第二,科技创新绩效指数南京排名第一。 然而,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南京的表现是长期不温不火,相对地位有点塌陷。 记者:您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刘志彪:客观原因是中国第一轮改革开放尤其是对外开放,几次机会都跟南京搭不上边。 现在,出口导向的开放受到新一轮全球化的影响,开始转向以内需为导向的全球化,中国除了要向西方国家开放外,还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因此,目前对内开放的潜力最大,最大的开放是向长江中上游开放。可以说,新一轮全球化中,中国的开放不是以出口为导向,而是以服务于中国的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为主的内需导向,既吸收外资,也要吸收技术人才等更先进的资本到中国来创业、投资和技术创新。 南京的发展机会就在这里。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南京可将发展定位为长三角西北部地区开放中心,在内需为主的新一轮全球化中做主力军,辐射带动江西、安徽、苏北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发展。 记者:立足这样的发展定位,南京的优势何在? 刘志彪:我认为,南京有这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所有世界著名品牌,都是在内需的基础上首先在本国发展起来的。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断言,如果南京可以转向内需为导向的开放来重点开发国内市场,将自己的科教优势发挥出来,然后打造自己的品牌,就可能在新一轮开放中占领制高点。抓不住这次机遇,机遇可能不在。 中国的内需市场确实太大,新一轮开放,更多是把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吸引到中国搞技术创新。南京是一个相对适合居住的地方,有着深厚的科教文化基础,知识分子愿意到这里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完全可以把更多有本事、有技术、有资本的全球化人才吸引到南京来。关键在于南京要把环境搞得好一点,舒适一点,把宜居宜业宜学的硬件设施建好,软件环境营造好,让这些人才在南京能够方便地参加科研活动和同行交流,也能很好地解决家属就业、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我看来,这就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南京各扬所长的机遇和长处所在。还有,南京也和上海一样,有条件建设长三角科技中心,强化区域创新合作。宁杭城市带完全可以建设一条高科技走廊,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 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国有条件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地方,主要是长三角和珠三角。长三角只有南京有条件也有能力。 记者:具体来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南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推动发展? 刘志彪: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在内需为主的开放中做主力军,南京要以一个更大气魄、更高格局、更宽视野,规划建设一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此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苏北、安徽、江西以及长江中上游的发展。 中国有条件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地方,主要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撇开珠三角不论,在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上游城市目前生产力条件局限暂时还做不到;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后形成了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它也没有条件;浙江地少辐射范围小,而且更多是在做互联网相关产业,只有南京有条件也有能力。 结合南京的产业发展特点,我建议南京可以在机械、电子和健康医药这三个产业中选择,规划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个集群,可以长江为轴心进行布局,和北部地区联合起来做,也可以和苏锡常联合起来沿着沪宁线进行布局。集群建设起来后,区域之间发展的行政界线就模糊了,会形成发展程度更深、范围更加广泛的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南京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随之就会十分明显地展现出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