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杰出的化学导师——陈洪渊院士

发布于:2018-03-28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在去年12月8日,最顶尖的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为五位优秀的科学家颁发了《自然》杰出导师奖,获奖人员为曹雪涛、施一公、邓兴旺、陈洪渊和舒红兵。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其中的一位导师,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陈洪渊院士。 

陈洪渊院士1956年进入南京大学求学(微信:huaxuedaka),当时本科学的是放射化学,1960年作为预备教师留校随之分配提前进入分析化学教研室活动。1981-84年为联邦德国Mainz大学访问学者,其后曾分别获德国DFG、DAAD、VW-Stiftung等基金的资助多次以访问教授或客座教授进行中短期的合作研究。他于2001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在他在南京大学出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位,同时还担任包括《Science in China》等四刊副主编以及其他杂志的编委。他还曾在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陈洪渊教授陈院士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和他卓越的科研能力是分不开的。他迄今已发表论文640篇,H因子为46,并有7项专利,合著编译书6册。他主要研究方向为仿生催化、生物电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和超分子电化学、超微电极与生物分子电子器件、微全分析系统等。

陈洪渊教授结合生命科学对电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及仿生催化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博士点及开放实验室基金等多项课题,在分析化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陆续成功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生催化界面,并研制出一系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件等。他还首次观察到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使其测定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由10的负五次方mol/L提高到10的负七次方mol/L。当然,陈院士最有代表性的工作还是有关于微电极方面的研究,1992年,他发表了《微电极研究:关于微带阵列电极的屏蔽效应》学术论文,对这种相互影响做了理论计算并建立了理论模型。2000年底,国际化学界权威学术机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集中多名世界一流专家,以组织名义撰写一篇正式的技术报告“微电极:定义、特性和应用”,对微电极20多年来的发展进行系统总结。全世界有关微电极的论文有1万多篇,但该技术报告只援引了31篇最有价值的参考文献,陈洪渊的论文名列其中,并被重点推介。

陈教授为人和蔼、谦恭,每当人们谈到他的科研成就时,他总是淡淡一笑。他说的更多的则是学校、院系对他的支持,他常说:“学校给每个人的科学研究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成就不是我个人的,我只是在其中起了一个学科带头人应起的作用。成绩是大家的,是共事者的心血,是精诚团结的结果,是学校、院系支持的结果。” 

 陈洪渊教授发表过的优秀工作除了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陈洪渊教授在教育事业上倾注的心血更让人敬佩。最直观的数据就是他已经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硕士,2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者。他所带领的团队曾获得分析化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级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的群体项目。在当时的条件下,陈院士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90年代以前,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主要的学术带头人是高鸿院士。在高先生等前辈的带领下,该专业博士点在全国排名前三位,并在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进入90年代,由于兄弟院校奋起直追,再加上高先生等老前辈相继离校或退休,这门专业继续发展的趋势受到挑战。陈洪渊开始再次创业。90年代初期,学科不论在资金还是人才上,都面临捉襟见肘的尴尬。设备如何购买、科研怎样继续,都成为极大难题。他“打到外线去”的做法,在其它兄弟院系的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利用他人的设备,来完成自己实验室无法完成的研究。经过十年努力,南大分析化学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3位国家级别基金获得者,一位教育部第二届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基金获得者。由此可见十年中,陈洪渊为科研和教学工作倾注了怎样的心血。 

 院士所在的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谈到他的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陈洪渊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而自己只是给予及时的指导。在他的实验室里,人们看不到一个“南郭先生”,大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实验过去所作的总结报告。在带学生的时候,他更关心的就是如何指导他们写好科研论文。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他们。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刚一开始时研究论文往往难以令人满意,于是,他就会不辞辛劳地帮他们作大量的改动,一步步地指点他们如何去写好论文。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这批学生们到最后也都能各有所成。而对于那些底子较好的学生,他就会放手让他们自由发展,而不会有过多的干预。在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直秉承着这个方法,指导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2001年,江苏省评选的6名“江苏省青年科学家”之中,就有两名是陈洪渊的学生。而他自己则在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而此后,他还在2005年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以及去年获得了《自然》杰出导师奖。 由此可见,陈洪渊院士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个孜孜不倦、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是他的辛勤与汗水,让南京大学的分析化学走上新的高度,也对整个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