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金陵大学“末任”校长李方训

发布于:2017-10-18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李方训,1902年12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县。父李端需(字子霖)系清末贡生,其兄李方漠曾创办仪征县立中学。李方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幼勤奋好学。稍长,就读于江苏省立扬州第八中学,曾与朱自清、朱物华(曾任交通大学校长)、柳大纲等人同学。1919年“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李方训认为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政治腐败和科学落后。因此,他决心用自己的所学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192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金陵大学化学系,1925年毕业即留校任教。1928年赴美国留学深造,师从著名化学家伊凡士教授,1930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学习期间“系统地研究电解质溶液性质,再次证实在非水溶液中它仍是一种电解质”的出色表现,导师期望他能留在美国继续研究工作。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九一八”事变前夕,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挣扎,他为了实现科(学)教(育)救国的理想,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美国的优渥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国执教于金陵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李方训 防空洞里搞科研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淞沪失守,南京告急!同年11月下旬,金大举校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西迁至成都华西坝。在抗战8年期间,因缺乏良好的办学条件,理学院副院长李方训教授的生活十分拮据,但在夫人林福美教授的竭力支持下,仍利用一切可能条件致力科研工作。他在防空洞中提出了计算水溶液中离子极化、离子半径、离子表面体积和反磁磁化率公式,得到了国际化学界的公认。尤其在基础科学“电解质溶液中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金大“末任”校长 从1946年4月起,金大开始陆续迁返南京。复校以后,陈裕光校长兼任文学院院院长,李方训接任理学院院长。1949年4月,南京解放,金陵大学从此获得新生。1950年2月,金大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直接领导。同年10月,因陈校长参加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由李方训代理校务。1951年3月初,校董会举行常委会,批准陈校长辞呈,同时作出决议:赞成代理校务李方训任金大校长。没想到李校长竟是金大的最后一任校长。1952年7月在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金陵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组成一所文理学科型的综合大学,校名仍为南京大学,校址设在原金陵大学。由原南京大学校长潘菽任校长,原金陵大学校长李方训任副校长。 为尖端学科打基础 李方训副校长主要负责全校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的规划发展,还承担了化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繁重。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南大提出“大学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研究所”的口号。在继续执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方针时,强调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对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作出全面“合理”安排。自1958年以来的三年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由1958年的4230人发展到7032人,教师由876人增加到1173人(新增教师中,闵乃本、张淑仪、方成、孙义燧、陈洪渊、都有为、苏定强等多位成为院士),同时以无到有地建成了一批反映最新科学成就的新专业。 

“五朵金花”——分子筛、华南花岗岩、金属缺陷、内蒙古草原综合考察及大米草引种与利用,是南大科研工作的代表成果,还有“103计算机”、“射电望远镜”、“偶联剂”等20多项成果,在1965年北京“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展出,令人瞩目,受到了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和赞扬。而这些科研项目于20世纪50年代末起步,并打下基础。1960年10月,南大被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校。 

南大第一位学部委员 李方训不满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反对黑暗统治,同情革命。1949年初他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起任民盟中央委员,1956年起连任第一、二、三届民盟江苏副主任委员。同年9月,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参加在葡萄牙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学术会议。会上发现有人妄图制造“两个中国”时,他当即提出抗议并率团退出会场。1955年李方训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南大历史上第一位学部委员)。1957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1959年他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长期的辛勤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于1959年患上心脏病,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1961年抱病参加“高教六十条”的制订;坚持作学术报告,开设新课,计划筹办电化学研究中心等工作。

 1962年8月2日李方训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南京猝然辞世。恶噩传来,在校师生无不哀痛。周恩来总理发了唁电,并送来挽联和花圈;当时郭影秋因病住在上海华东医院,他不仅发来唁电、挽联,而且抱病赶回南京,亲致悼词,悲惜之情,由衷而发。祖国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崇敬。 作者:韩传寿 (原载:《南京大学报》第 1097 期 2013-04-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