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发布于:2013-06-17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苏南地区有必要也有可能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对苏南地区来说,一开始就要明确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走科学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以新的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化,为全国的改革发展作出示范。化特色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目标的确定,更是体现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上。现代化不仅要求在人均GDP的数量上,更是要求在在国际竞争力、产业水平、创新能力、社会管理等方面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这种核心立场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是要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的目标导向。邓小平同志1987年部署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我国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标准是,人均GN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现代化有国际标准,或者说有国际的参照系,大致的核心指标涉及:人均GDP过2万美元,高科技化,克服城乡二元结构,普及高等教育,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这些现代化指标都要以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该肯定,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现代化的重要参照系,也是实现其他方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2011年苏南5市的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就人均GDP所达到的水平来说,苏南的经济发展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只是在人均GDP上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不能说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如果考虑到我国所要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最为突出的是人民幸福的要求。实现这个标准首要的是人民收入的显著提高。2011年苏南地区人均居民收入接近5000美元,虽然在国内处于前列,但离中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们所要确定的现代化指标必须把人均居民收入同人均GDP的指标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取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只是反映在收入水平上。由小康到富裕,不仅是指居民收入的增长,不仅要求物质上富裕,还要求精神、文化上富有。经济越是发达,越是开放,人民的幸福要求越高。尤其是人民对健康,享受和发展,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突出。这些都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目标导向中得到体现。
共同富裕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在前一时期为了推动发展突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使是在有着集体富裕和公共积累传统的苏南地区,虽然其城乡收入差距在全国是最低的,收入差距还是较大。现在由小康社会建设转向现代化建设,就有必要明确共同富裕的目标,由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转向让大多数人富起来。这就有个平均数和大多数的概念,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达到平均数水平,就可以避免平均数掩盖的社会差距。其内涵是普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逐步使其达到大多数。
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目标的确定,更是体现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上。现代化不仅要求在人均GDP的数量上,更是要求在在国际竞争力、产业水平、创新能力、社会管理等方面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一般说来,工业化最早的地区,在其发展初期由于资源约束相对宽松,其发展方式确实是粗放的,甚至也带有掠夺(土地和环境资源)性。在其发展的进程中,资源和环境约束必然愈来愈紧。面对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约束,苏南地区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开放型经济的作用减弱,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不可持续供给的硬性约束问题已经明显显示。相应地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这种约束逼着苏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方式。
首先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体,而且以传统产业为主。越来越紧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难以承载和支撑更大规模的工业。而且已有的巨大规模的传统制造业支撑的GDP不可能有高的质量和效益,高产值低收益就是其表现。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就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着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其次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物质资源紧缺的先行工业化地区来说,创新驱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以科技创新来节省物质资源的投入,二是依靠创新技术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现在推进现代化,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十八大提出注重协同创新的要求,协同创新最为重要的是大学和企业的协同,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协同,风险投资和科技创业的协同。江苏有科教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企业的创新动力强,再加上各级政府组织和集成能力强,完全有条件在协同创新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例如依托大学和各类科技园区,建立多种类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协同创新中孵化新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发展风险投资,鼓励科技创业。
第三是全面协调推进现代化。首先,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需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路四化同步发展。已有的经济现代化主要依靠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产生了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村相对落后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制约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苏南的现代化必须直面农业和农村,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作出示范。其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既然是五位一体,就意味着这五大建设必须全面推进。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现代化必然需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全面协调意味着需要对外开放和国内发展统筹和互动,尤其是在开放与创新的互动上作出示范。
第四是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特色。生态和环境不仅影响居民健康水平,也关系到发展的可持续性。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现代化水平。苏南作为最早推进工业化的地区,虽然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已经注意到可持续发展问题,但长期的过度开发所遗留的环境和生态破坏问题必须在推进现代化阶段解决。不仅要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更要在修复环境和生态上作出示范。
现代化不只是经济的,更要关注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涉及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苏南地区所达到的全面小康指标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在经济(主要是收入)上的要求,现在所要推进的现代化则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将要转向社会发展领域和民主政治领域。十八大报告所提出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两个社会发展指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苏南地区应该提前实现。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人的现代化,在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现代化上作出示范。
发展和改革相辅相成。苏南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同样,今天的苏南人率先推进现代化发展走在全国的前面,必然会先于其他地区遇到阻碍科学发展的矛盾。苏南人要发扬苏南模式的创新精神,敢于先行先试,在科学发展的体制创新和建设上作出示范。
洪银兴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新华日报》
2013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