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张异宾: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发布于:2012-11-06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编者按:日前,中央军委追授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学报编辑部原主编严高鸿教授“模范理论工作者”荣誉称号。严高鸿同志从事理论工作31年来,矢志不渝地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我们树立了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榜样。6月17日,军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这一主题,畅谈严高鸿先进事迹的时代价值和实践启示,现将发言摘要如下。   彰显理论工作者的精神品格   ■南京政治学院院长 蒋乾麟   中央军委追授严高鸿“模范理论工作者”荣誉称号,是南京政治学院的无上光荣,也是理论工作者的无上光荣。我院有一支在军内外享有盛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群体。他们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热情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彰显了理论工作者的精神品格。严高鸿同志是这个群体的杰出代表。   严高鸿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党的理论工作者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品格。回顾严高鸿的生命历程,走进严高鸿的精神世界,我们发现,严高鸿不愧为党的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因为忠诚,他把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毕生追求,学得认真、悟得深透、信得真诚、用得自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倾尽了全部精力。因为忠诚,他把传播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神圣职责,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当学术界有些学者错误地解读哲学基本问题时,他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此进行正本清源,发表了在学术界引起关注的多篇论文;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时,他积极编写教材、开设课程,旗帜鲜明地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终结论”进行了有力回击;当伪科学沉渣泛起、“法轮功”邪教甚嚣尘上,他依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在全国学术期刊界率先开设“坚持唯物论、反对伪科学”专栏,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忠诚,可以说是严高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奋斗不息的基因。   严高鸿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党的理论工作者“宁可透支生命,决不拖欠使命”的历史担当。视事业重于泰山、视使命重于生命,是严高鸿先进事迹的集中体现。他把做一名党的理论教育工作者当作非常光荣而神圣的事业,把“时间是一维的”作为座右铭,坚持“以奔跑的姿态勇往直前”,始终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早在1989年,他就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提出了被学者称为“严高鸿命题”的理论观点。海湾战争爆发后,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他把目光投向军事哲学和军事思维学领域,经过16年潜心探索研究,开出了一批有特色的新课程,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著,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复杂,严高鸿又将研究重点转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领域,20万字的《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成为他的最后一本专著。在严高鸿身上,集中体现了党的理论工作者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历史担当。   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理论工作者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从严高鸿同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党的理论工作者至少是由这样四种特殊材料铸成的:   一是理想和信念。笃信马克思主义,信奉共产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严高鸿同志身上体现出来的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无论是在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中,还是在同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潮斗争中,无论是在钻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研活动中,还是在办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严高鸿同志都能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政治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的实践工作和党性修养中锻炼出来的。但有没有这种政治素养,是能不能称得上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标志。   二是学术和思想。治学严谨,思想深刻,是严高鸿同志身上体现出来的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又一基本素养。理论工作者的本职就是做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的。严高鸿同志的工作几乎涵盖了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且,他在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特别是,他在80年代提出的关于自然环境通过生产力系统参与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等观点,以及这以后取得的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说明他确实是一个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发散性思维特点的优秀理论工作者。   三是责任和纪律。党的理论工作者不仅要有学术水平,他和其他学者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要有自觉的社会责任和严格的纪律观念。严高鸿作为一名学者,他有创新的意识和思想,同时作为一名军队的理论工作者和党的理论工作者,他又能够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在办刊和执教过程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政治纪律,同各种错误思潮开展坚决的斗争,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用言行一致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影响朋友。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素养。   四是意志和毅力。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要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守得住原则、顶得住歪风,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严高鸿同志在对待个人名利、歪风邪气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操守、品行,不仅为学校、部队增了光,也为我们广大党的理论工作者增了光。   忠实履行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   严高鸿是当代中国理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30多年来,他的理论工作与改革开放同行,差不多把一半人生献给了党和国家的理论事业,充分表现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理论工作的挚爱。他的才华和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也对当代中国理论工作的发展进步发挥了一定作用。严高鸿同志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当代中国理论工作队伍的成员之一。在他的身后,还有许许多多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工作、探索和奋斗的专家学者。广大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为有严高鸿这样的模范代表而骄傲。   历史要求理论工作者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继续发展和深化之中,面向过去,我们有很多历史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面向现在,我们有很多难题需要进一步破解;面向未来,我们有更长的道路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理论工作的任务还非常艰巨,理论工作者的责任还非常重大。追授严高鸿同志“模范理论工作者”的荣誉称号,不仅是对以严高鸿为代表的理论工作者的尊重,也是对广大理论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也热切地期望:“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时至今日,我们深感,党和国家的理论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很少。尤其是够得上理论家的,恐怕还凤毛麟角。在未来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理论工作要有更大的进步,理论人才也应该更多地涌现出来。   理论工作者要忠实履行历史赋予的职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理论工作者施展才华的机会很多。我们要向严高鸿同志学习,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神圣的事业不懈奋斗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 毕京京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理论思维,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需要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需要一批忠诚的信仰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严高鸿教授就是这样的信仰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信仰如磐,我们要像严高鸿那样用自己的坚持和信守去诠释共产党员的执着。在当今社会急剧变革、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复杂环境下,严高鸿之所以能够作出令人信服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心中铸就了坚定不移的理想和信念。在刚迈入军营时,严高鸿说过:“我信仰马克思主义,能够做一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教员,那是多么神圣的事情。”在年复一年的理论研究过程中,他还说过:“如果你愿意为信仰而工作,那你就不会被困难所吓倒。”我们学习严高鸿教授,就要像他那样,努力做到学真理,信真理,用真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信奉、坚定信仰,指导实践、成就事业。   使命如山,我们要像严高鸿那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担当理论工作者的忠诚。当前,如何使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服、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这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承担这样的历史任务,既需要理论工作者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需要理论工作者具有洞察真谛的智慧和直面现实的勇气。严高鸿教授面对甚嚣尘上的“意识形态终结论”,他开设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面对法轮功邪教和伪科学的沉渣泛起,他在全国期刊中率先开设专栏批判歪理邪说。我们要像严高鸿那样,以理论工作者应有的智慧和勇气,激浊扬清,使党的理论在辨析中焕发真理的魅力,彰显思想的光辉。   上善若水,我们要像严高鸿那样用自己的言传和身教彰显教育工作者的境界。严高鸿教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青灯黄卷和三尺讲台为伴的平凡。然而,他在从教30多年的每一个日子里,都在倾心育人,忠实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严高鸿在传播真理的道路上,赢得了官兵学员和群众的热爱与尊重。这种热爱与尊重,既源自科学理论的真理魅力,也来自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严高鸿教授不愧为教育工作者中的领跑者。   用生命践行科学世界观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张异宾   作为严高鸿教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时的学弟以及相知相交30多年的同行和朋友,我深感他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是用生命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战士。   1974年,严高鸿教授进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那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位同样来自基层部队的学长不仅政治素质强,而且理论水平高,已经形成了献身党和部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明确想法。果然,1979年2月,刚刚毕业大半年的他放弃进军区机关工作的机会,选择调入南京政治学院任教。已故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孙伯鍨教授当年就曾评价他功底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能做大学问。他的执着、坚守很快就结出了硕果。1980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在《哲学研究》上发表。这不仅开创了当时南京政治学院年轻教员的新纪录,而且在当时整个国内哲学界都是很难得的。此后,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一路耕耘,后于1989年在《哲学研究》发表《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文,提出:自然环境在被纳入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之后,便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通过生产力系统参与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这一观点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原则的有力贯彻,也是在当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理论表达,因此,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传统看法,在学界产生反响强烈。后来有学者把他的这一观点概括为“严高鸿命题”。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严高鸿教授逐渐成长为南京政治学院的学术骨干乃至学术带头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一起参加了孙伯鍨教授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三卷本)的编写工作。这套书出版后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修订版被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90年代初以后,我校哲学专业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他是我们特聘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专家。凡是请他评阅的论文,他总是逐段、逐句地认真阅读,甚至逐字、逐标点地亲笔修改。很多同学都会在答辩后将他评阅过的论文要回去,直接作为修改、校对之用。   作为严高鸿教授的母校,我们为培养出这样的杰出校友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将号召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始终保持理想信念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学习他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学习他不计名利、甘于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   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梁树发   严高鸿教授在军事和理论两条战线上,他都堪称战士。他作为军队理论家,敢于站在军事科学的前沿,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同事一起创立了中国军事思维学这一新兴学科。十几年来,意识形态问题一直是哲学界、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接触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勇气的。高鸿教授的学术团队承担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课题,发表了《当代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调整及启示》等论文,并在他逝世前完成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书稿。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问题是又一个前沿课题。高鸿教授同样抓住了这个课题。发表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一文。读了该文,令我震惊的是,高鸿教授是如此巧妙地把哲学、政治学和军事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回答全球化进程中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思路和构筑保障国家安全的综合战略思想。   高鸿教授不仅是一位勇于坚持真理的学者,而且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指出“地理环境”概念的狭隘性,提出用“自然环境”概念代替“地理环境”概念的主张。打破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只起“加速和延缓作用”的传统观点。他在《当代视野中的实践观》中,根据“当代实践的发展是一个全球化整合过程”的事实,而对“总体实践”概念的阐释。文章的独特价值在于把全球化看作“人类实践活动的拓展形态”、从“以新的生产方式重塑着人类实践”的角度理解知识经济的意义和把“虚拟实践”纳入“总体实践”范畴。高鸿发表的著述给我的一个突出印象,是他宽广的知识面,哲学、军事学、地理学、生态学、技术发展史、工业发展史、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得是那样娴熟。高鸿对党、对军队、对事业都有大爱,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做忠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 陶传友   学习严高鸿教授,就要像他那样坚定信仰、潜心钻研、热情传播、自觉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播火者”。党的创新理论是被实践和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首要责任,就是深入学习研究、热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实践指导功能。   学习严高鸿教授,就要像他那样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观点作坚决斗争,当好党的指导理论的“捍卫者”。高鸿教授是一个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高度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纵观他一生的理论活动,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宣传、阐释与批判、捍卫并重。他的理论文章,有力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在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积极影响,充分展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的敏锐眼光、深厚功力和理论勇气、战斗品格。   学习严高鸿教授,就要像他那样热爱党的理论教育事业,充分尊重和继承前人,注重培养和提携后人,当好党的理论队伍的“育才人”。严高鸿教授之所以能够成为“模范理论工作者”,是因为他具有很强的党性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党的理论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这是他用生命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根基和力量源泉。 解放军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