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很多青年观众是冲着目睹白先勇的风采而去看青春版《牡丹亭》,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对昆曲艺术产生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培养昆曲表演接班人,也有助于解决兴亡救绝的传承危机。
作为第一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艺术,申遗成功11年后的昆曲是否依然曲高和寡?如何才能实现昆曲的“活态传承”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新雷。
昆曲的魅力在唱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现代以来,不少知名学者曾涉足昆曲研究,请您谈谈昆曲研究主要有哪些路径。
吴新雷:近代以来,研究昆曲的大师中,以王国维和吴梅两人最具代表性,二人研究昆曲的路径截然不同。王国维主要进行文史考证,只专注于案头文本研究,他从不看戏,也不涉足昆曲演出或音律研究。由于昆曲与影视剧不同,其文学性很强,不看戏并不意味着不可以研究戏曲,王国维的研究路径有可取之处。
吴梅则不同,他出生于江苏长洲(今苏州),集唱曲、编曲、论曲、作曲和校曲等才能于一身,堪称昆曲通才。他是第一位把昆曲引进大学课堂的教育家,在讲授“曲选”和“曲律”等课程时,会带上笛子,连吹带唱,通过实践体验传授昆曲艺术。他认为,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昆曲不仅是文学,而且是一门舞台艺术,涉及演出、音律、美术、舞蹈等。之前,人们常说听戏而非看戏,说明戏曲的魅力在于唱。所以,研究昆曲,最好还是懂点音律,会看戏也要会唱戏。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种参与式的昆曲研究是否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吴新雷:1922年,吴梅应当时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陈中凡先生的邀请从北京到南京任教时,南京大学就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
吴梅在1917年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名气,因为他不曾留洋学习,也没有头衔,得不到当时知识界的认可,被嗤之以“词曲小道”。幸得蔡元培1917年在上海发现了他的著作《顾曲麈谈》,并决定聘他到北京大学讲戏曲,这才让先生的学术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此外,师从蔡元培和陈独秀的陈中凡先生热爱昆曲,在北京求学时也曾跟吴梅学习昆曲,与他亦师亦友。在陈中凡先生应邀来到当年的南京大学并把吴梅也请来之后,唱戏、看戏、听戏与理论知识结合的昆曲研究传统就在这所学校扎下了根。只是后来昆曲生存状态堪忧,直至1956年,《十五贯》进京演出得到中央领导高度赞赏,《人民日报》发表《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昆曲才起死回生。
陈中凡先生借此东风开始给研究生开设昆曲课,继续走吴梅先生的研究道路,要求研究生掌握唱、念等昆曲表演基础,甚至专门请曲师给学生上课。一开始有五六十人因好奇而来,后来就剩我一个人,深刻体会到“曲高和寡”之意。后来,我到上海跟俞振飞先生学昆曲,还研究了“俞派唱法”。
我在讲明清戏曲课时会教同学唱昆曲,南京大学现在还开设有昆曲课,研究戏曲的中文系老师基本都能唱出优美的曲子。
青年使昆曲研究愈加兴盛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获得好评,您怎么评价?
吴新雷:青春版《牡丹亭》在推广昆曲艺术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在促进培养青年观众方面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青春版《牡丹亭》获得成功的原因有三。首先,汤显祖的原著借杜丽娘和柳梦梅歌颂青春与爱情,本来就是浪漫主义经典名剧;其次,白先勇起用青春俊美的青年演员,对年轻人有吸引力;再次,他进军校园,着重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推广的战略很成功。很多青年观众是冲着目睹白先勇的风采而去看青春版《牡丹亭》,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对昆曲艺术产生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培养昆曲表演接班人,也有助于解决兴亡救绝的传承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现在昆曲的整体发展形势如何?
吴新雷:现在,昆曲的发展形势大好。青年观众日益增多,昆曲研究愈加兴盛。这是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第一是昆剧团自身的努力奋斗。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上海昆剧院、北方昆剧院、浙江省昆剧团、浙江永嘉昆曲团、湖南省昆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等七大昆剧院团都在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第二是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得到国家高度重视。第三,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等融合现代元素的昆曲受到各界人士大力追捧,昆曲从阳春白雪变成了一种“时尚”,甚至有“皇家粮仓”等机构抓住机遇,将昆曲演出定位为高层次的文化消费。
尽管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但至少在增加昆曲活力方面,这些努力值得肯定。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2年,您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问世,堪称昆曲研究的里程碑,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吴新雷:当年编撰这部书时主要遇到两大难题,首先是昆曲作为一门立体的活的艺术,牵涉内容过于繁杂,包括唱曲、舞台表演和编曲等,而且还涉及对演员的评价;其次是出版问题,由于辞典读者群非常狭小,缺乏经济效益,几乎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不过,我当时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常务副主编,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常有往来。加上因献礼南京大学百年校庆获得了一笔出版经费,辞典最终顺利面世,也获得了好评。
昆曲大事记
●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艺术以全票荣登榜首。当时,国内昆剧界只有800多位从业者,从业者挣扎在生存边缘。申遗成功后,文化部制定《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
● 2003年,白先勇请动昆曲名家汪世瑜和张继青驻扎苏州一年,手把手地把箱底宝贝传授给沈丰英(扮杜丽娘)与俞玖林(扮柳梦梅)。两位名师跨团跨省就一部戏指导后生长达一年。
●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其中,在台湾和香港的公演引起轰动。同年6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连演三场,场场爆满。
● 2009年12月,白先勇主持的昆曲新版《玉簪记》作为“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的压轴剧目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首演。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白先勇共同发起的“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同时正式启动,“经典昆曲欣赏”成为北京大学本科生的公选课,受到热捧。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