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南京已播下创业创新的种子 很快就能成长起来
发布于:2012-10-19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洪银兴,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主要兼职有:教育部社科委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江苏发展研究院院长等。
“从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到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再到出台‘科技九条’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业的政策,搭建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等平台,这几年,南京在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以科技创业创新引领南京科学发展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已播下创业创新的种子,很快就能成长起来。
“南京模式”的特点是就地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就地利用科教资源推动自主创新
记者:党的十六大以来,创新驱动已成为南京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方式和核心动力。您曾将南京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模式总结为“南京模式”。今年又倡导发起成立“仙林科学城发展联盟”,进一步推进南京的科技创业创新。在您看来,南京的科技创业创新目前处于怎样的一种态势
洪银兴:在我看来,南京是国内科技创业创新的先行地区,可以说,南京已经播下创业创新的种子,很快就能够成长起来。
记者:您认为南京科技创业创新的特色是什么
洪银兴:南京的特色主要是创新资源非常丰富,在推动创业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上呈现出一些独特的优势。
一是南京有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这几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园多校,比如,南大的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南大领头,就有9所高校。一个市里有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全国来讲都是比较少有的,这就吸引了大学来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新港、江宁、浦口3个园区,都分别集中了一批大学,形成了3个大学城。3个大学城在大学进入的同时,推动了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南京成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后,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这样,一方面吸引了众多海外科技人才来宁创业,另一方面也鼓励了在南京的大学科技人员创业。
我曾经和现任江苏省委书记、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罗志军同志一起主编过一本书,叫《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在书里,我提出南京的自主创新模式和苏南模式、深圳模式不一样,南京模式的特点是就地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就地利用科教资源禀赋来推动自主创新。这方面,南京这几年不断发力,做得很好。
南京科技创业创新势头很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平台建设迅速
记者:去年以来,南京提出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出台了“科技九条”等一系列促进高校和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政策。您觉得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洪银兴: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对南京而言,关键是怎么把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转变为创新中心。记得当年编《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这本书的时候,南京的大学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是30%左右,现在我看到的材料是已经上升到百分之四十几。
加快高衅技成果转化,需要在大学周边形成科技创新孵化器。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吸引企业进来,是南京的一大特色。比如,南京大学在鼓楼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浦口区生物医药谷建生物医药研究院,在雨花台区软件谷建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分院,在江宁建设南大科技产业园,在栖霞建南大科学院,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平台。因此,这几年在南京的大学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大大提高。
去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到南京后,大力抓人才工作,抓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南京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业创新的政策,建立了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等众多科技创业创新平台。同时南京有一系列的措施来吸引创业创新,如鼓励大学生创业、科技人员办企业,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很快就能见效。比如,目前南京就集聚了很多科技企业,另外,南京这几年获得的专利数量、驰名商标数量和重大成果数量等也在不断增加,南京科技创业创新呈现出一种很猛的势头。
营造更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培育更多的科技企业家
记者:在世界逐渐“变平”的今天,南京怎样进一步将科教资源优势变为创业创新优势,以创新驱动推动南京的科学发展,创成率先大业
洪银兴:为什么有些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它的创新成果反而不如科教资源相对不丰富的地区就像一位市领导说的那样,南京一些高衅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就像地对空导弹,打上去以后没有掉在南京,掉到其他地方去了。实际上,这不在于政府没有相关的政策,也不在于大学没有把自己的成果放在南京转化,而在于没有接这个成果的人,就是科技企业家相对缺乏。因此,如何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家,对南京的下一步发展很关键。因为在技术创新上升为科技创新后,企业不只是成为采用新技术的主体,还会主动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体系中,成为孵化高新技术的一个主体。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成为企业家,更要成为科技企业家。
科技企业家的成长需要适合的体制机制,我们要按照科技企业家成长的生态,培育科技企业家队伍。
首先,企业家知识化是科技企业家产生的基础条件。企业家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层次,就不知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不知怎样去开发知识产品,更不知如何与科学家合作。如果微软公司的总裁不是比尔·盖茨,北大方正没有王选,这两家科技型公司很难有今天的成就。
其次,科学家企业家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技创业。现在,南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业的政策,搭建了很多科技创业平台,接下来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南京的创业体系,为科技创业提供引导性创业投资,保护科技创业者的知识产权并提供股权激励,同时,让科技创业者通过股票市场实现创新企业和创新企业家的价值。
《南京日报》
201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