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 贺云翱:南京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集结号”
发布于:2012-04-13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洪银兴 贺云翱:南京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集结号”
[发布时间:2012-01-0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编者按 2011年12月29日至30日,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召开,全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对南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
为了深入宣传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营造全市上下围绕市委部署和《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抓重点破难点,全力推动南京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浓厚氛围,南京日报今日起推出《贯彻市委全会精神 推动南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栏目,充分反映全市上下贯彻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思路、新举措。
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配套文件,形成了“1+5+1”南京文化建设文件体系,明确了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的总体目标,为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集结号”。昨天《决定》经本报全文刊登后,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入贯彻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和“1+5+1”文件体系,为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学者:“1+5+1”文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京文化建设文件体系,对文化发展做出了全面高端科学的部署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南京文化建设“1+5+1”系列文件明确了南京今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方向,为南京文化建设提供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和规划,让我们看到南京抓文化建设不仅目标定位高,而且有很多实质性的举措和办法。
南京文化发展不缺资源和人才,缺的是创意、机制和平台,系列文件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今后文化资源的含义应该是“历史文化资源+创意+高科技”,所以系列文件中特别强调了要把高科技引入到文化产业中来,没有高科技的文化产业就没有大发展。要推进南京特色的文化建设,还应该多搞一些能长久保留的文化项目,八大重点文化工程的50多个项目就非常好,特别是一些能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的建设。南大要把现有的南京大学考古艺术博物馆做大,建成后将是南京地区仅次于南京博物馆的国家级博物馆,向市民开放,以此引导南京地区的高校挖掘、整合现有文化资源,为南京文化发展做贡献。
在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系列文件指出未来5年南京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文化人才。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不缺文化人,但是最缺文化企业家,南大愿意拿出最好的教育资源,承担起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重任,在南京高校中做表率。
建议南京在文化发展中要少搞独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把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融入到科技产业园发展中,搞“园中园”,让高科技和文化创意充分结合,推动南京文化事业的发展。
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研究员:《决定》充分体现了市委在南京文化发展上的自觉自信,必将为南京实现“三争一创”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市委关于文化建设“1+5+1”文件的出台,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对文化发展做出的最全面、最高端、最科学的部署。
《决定》和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五个《意见》,以及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计划》,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京文化建设文件体系,是最全面的部署;《决定》对南京文化发展的定位、总体战略、举措、标准、项目等的明确,是最高端的部署;《决定》提出的关于文化发展的政策、对策,扎实而且具体可行,可操作性很强,是最科学的部署。
《决定》明确了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路径。特别是提出“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显著提升,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显著提升,文化改革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队伍建设能力显著提升’,托起了金陵神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决定》将会从三个更大的层面促进南京文化发展。一是《决定》是对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文化为魂的全面补充,使得南京有了文化现代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二是通过文化产业的打造、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城市精神的创造,将增加南京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三是塑造新一代文化市民,创造更加幸福的文化城市发展之路。
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发贵研究员:《决定》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见解和新措施。所谓新理念,一是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二是提出要走出一条金陵神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前者展现了价值高度和广阔的视野,显示出雄心和气派;后者则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体现出了鲜明的南京特色和率先的文化自信。
《决定》提出了关于南京文化发展明确而宏大的目标,比如“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文化创作生产高地、文化产业集聚高地、文化人才荟萃高地、文化遗产传承高地、文化创新引领高地”,这些提法都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具体而刚性的任务,体现了南京率先发展、努力践行“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的高度自觉;《决定》提出了切实的针对性措施,不仅务实而且可操作性强,既能保证南京未来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顺利推进,又显示了南京未来文化发展蓝图的可靠性和可预期性。
区县:玄武推出“创生态人文特色行动计划”,秦淮要在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玄武区委书记储永宏:市委作出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后,玄武区立即行动,进一步放大区域生态人文资源、彰显生态人文特色、打造生态人文品牌,建设人文绿都形象区和绿色都市样板区,制定了“创生态人文特色行动计划”。
作为南京文化资源禀赋最丰沛的城区之一,玄武在推动南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彰显玄武独特人文风韵,传承再造城市精神气质。持续深化文明城区创建,塑造鲜明的城区气质和自信的城区品质,进一步增强玄武的文化凝聚力。二是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既着力提供一批更高档次的公共文化产品,营造玄武更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又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不同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不断扩大文化惠民的成果。三是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加大优势资源转化力度。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抢抓城市中央公园建设契机,突出环“总统府”中央文化区的建设,抓好两者联动,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文化玄武的特色品牌效应。四是要整体厘清文化资源家底,强化玄武文化遗存保护。以空间为支点整合文化资源,把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和保护周边环境风貌、完善现代城市功能整合起来,整体提升文化资源保护水平。
秦淮区委书记郑跃奇: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全会精神和《决定》部署,今年秦淮文化建设要力争在三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要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上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市委市政府交给秦淮最大的任务,也是秦淮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老城保护复兴中,我们将坚持规划建设的高起点、大手笔,最大限度地体现原真性、独特性,避免同质化倾向。今年的重点是加快推进门东、门西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五一前力争初步展现门东片区历史风貌,实现对外开放。中国科举博物馆今年将完成规划设计,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将力争开工建设,努力做到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是要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多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关键是要解放想想,拓宽思路,让文化与科技、创意、旅游高度融合,努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对于“晨光1865”这样的产业园,要加快提档升级、调整业态,腾出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南京乃至全国的创意团队、艺术院校、设计院所,设立创意人才工作室、工作站和实训基地,吸引文化大家、创意人才集聚园区,形成文化人才高地,创建省级文化创意园区。同时积极扶持永银钱币、唯晶科技等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原创能力,形成自主品牌。
三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上取得重大进展。将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整合企事业单位文化资源,多渠道增加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建成两个以上市级社区文化活动室示范点;积极推进明城垣历史博物馆、南京书画院、南京美术馆等市级公共文化项目落户秦淮。在建好阵地的同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利用水平,并贴近群众需求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文化界人士:南京文化事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机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决定》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升到“展现城市新形象,彰显国际人文都市风范”的高度,其中重点推介的南京六大文化品牌,有五项都是以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这体现出文化遗产在南京发展的宏观布局和战略部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对于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强调要从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全局高度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在保护规划方面,当今国际遗产保护界最先进、最前沿的理念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决定》中对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尤其重视,要求有效保护工业遗产、教育遗产、老字号等,并积极推动民国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非常好。注重梳理具有城市特色和在全国具有独创性、影响力的文化资源,才能彰显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决定》中提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延伸城市文化脉络”,推进明孝陵、明故宫、石头城、汤山南京人化石地点、大报恩寺、牛首山等遗址保护,建成4—5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这批建设项目的启动,在延伸城市文化脉络的同时,也填补了南京在大型遗址公园建设上的空白,体现出南京高起点、大手笔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信念和决心。
金陵图书馆馆长严峰:《决定》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内容所占的比重很大,对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档升级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跟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服务水平的提高不可分割,今后南京市民可以享受更加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的保障。
《决定》也让文化工作者对未来工作充满了热情和信心,也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说,南京文化事业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机。《决定》提出的目标,比如明确要求要建成更高水平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15年,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建成率达100%,实现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等,这些都是多年来文化工作者一直努力在实现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后相关工作明显加快进程。以图书馆为例,江宁区和六合区去年年底已经率先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图书馆四级联网,借书证可以相互认证,实现通借通还,在此基础上,今年还将进一步推广,在全市建立起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抓招商引资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这个提法很到位
市人大代表、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张玉英:《决定》明确,“以南京云锦、南京金箔、金陵剪纸、雨花石艺术品、秦淮灯彩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品和原创动漫、工业及建筑设计为代表的现代创意产品为依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这既符合南京的特质,也是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特色路径。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还要做现代文明的发明者。作为云锦人,我和我的团队将以新的理念,充分应用现代技术开发更多新的云锦工艺产品,做大“博物馆里的文化产业”,拉长云锦产业链,打造南京“云锦城”;作为市人大代表,我希望全市文化企业贯彻好《决定》要求,开发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增值度高,贴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市政协委员、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仇向洋:《决定》对南京这座城市来说是“号对了脉,把准了调”。一个地区GDP增长,必须建立在相适应的资源基础之上。文化和人才资源是南京最大优势所在,所以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加符合南京城市发展实际。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抓招商引资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这个提法很到位。纯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并不高,只有把文化附着在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载体上,文化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国外称之为“创意产业”,就是在产品设计上体现文化内涵。其次,当下的国际投资呈现出了一个新趋势,即:资本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创意走,创意跟着人才走。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意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南京发展文化产业,要换一种思路,用好的创意去吸引投资者,营造吸引顶尖创意人才落户的大环境,只要有好的“金点子”,项目建设“不差钱”。
2012年1月5日
朱凯 宋广玉 韦铭 侯锦阳 邢虹 刘远 吕宁丰 葛勤 秦宣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