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
发布于:2012-04-13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洪银兴: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
[发布时间:2011-12-1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创新是近年来在国内外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尤其是在我国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后,东部沿海多个地区(如江苏、上海和浙江等地)均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近年来这些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济发展实践提出的新的课题是对创新型经济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所谓创新型经济,它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我国各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节省的是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之类的物质投入,但不能节省资金投入。创新驱动本身需要足够的投入来驱动创新。既然创新投入对创新型经济意义重大,对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建设就尤为重要。创新型经济的激励机制的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关系密切。
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排斥政府作用,至多是在市场失效以后才需要政府干预。这是在不考虑创新的条件下提出的。而一旦引入创新,就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政府主动介入创新的必要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成果具有溢出效应。创新的知识和技术,不仅创新者受益,社会也会受益。这种外溢性同时也表明,创新不仅要支付私人成本,也要支付社会成本,这种公共性特征不只是靠政府规制来克服仿冒、剽窃等免费搭车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制定重大科技创新的国家计划,并通过公共财政对此类创新进行直接的或引导性的投入。
我国目前的提法是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这是针对以企业为创新源头的技术创新而言的,而对以科技进步为源头的科技创新来说,还应明确国家目标为导向。
研究科技创新的国家目标导向,需要提出国家创新力概念。不可否认,与计划经济比较而言,市场经济中的创新力是最强的。特别是市场经济赋予了个体强大的创新力。但是,在现代经济中,国家竞争力主要由国家创新力来衡量。现代经济增长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增长,技术创新依托知识创新,技术和产业创新以科学新发现引领。因此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创新目标的国家导向。
对企业创新的国家目标导向主要是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创新是个系统,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是产学研多个主体介入的合作创新活动。产业创新依托科技创新,需要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学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的集成。集成创新即创新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围绕某个创新目标的集合、协调和衔接。政府对包括产学研在内的创新系统进行整体协调和集成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大学科技园,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技术有自主的选择,市场也会通过资源配置来推动创新,但不排斥政府积极介入其自主的研发过程。自主创新的各个阶段与市场的距离大致可确定政府和市场结合作用的界线。离市场越近的阶段,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越大;离市场越远的阶段,政府的作用越大。这意味着在创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阶段,更多地需要政府介入,包括政府提供引导性投资和支持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根据各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实践,政府介入创新不是代替企业的主体地位,更不是挤出企业的创新投资,而是做更为公共的事情。由于政府的创新性投入属于公共性投入,特别是溢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新者本身没有所有制之分,因此这种投入与其他政府投资不同,不应该分所有制性质,即不分国有制还是非国有制,特别是一批创新积极性高的民营中小企业,应该得到政府支持。
关于创新型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分析表明,发展创新型经济不能只是靠市场经济的机制,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尤其是需要市场以外的制度安排,需要政府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这也指出了适应发展创新型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011年12月11日
石家庄日报
洪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