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兵: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接“地气”
发布于:2012-04-07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张一兵: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接“地气”
[发布时间:2011-12-15]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如何认识塑造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日前,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阐释与落实”课题组联合主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中央编译局、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提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中的“硬实力”,它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出版物、电影、动漫等的格调和品质。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背后有着重要的文化和观念支撑,这些文化及其所内含的价值取向应当成为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一兵认为,价值观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现实生活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观念的变化。因此,必须仔细观察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从中提炼出具有积极导向的价值观念,而不能仅仅在理论层面上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他认为,当前要避免和遏制市场经济关系中的物化观念蔓延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海大学教授陈新汉认为,社会转型带来了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切中社会观念的这种变化,并对其形成正向的引导。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冯平认为,要做到“接马”、“承中”、“化西”、“新中”,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承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纳消化西方文明中优秀成果和汲取借鉴西方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面向未来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卫平认为,研究历史上儒学如何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并深切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帮助。他认为,一个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塑造需要“经史子集”四个层面的协同建设:“经”即核心价值,“史”即经的形成过程,“子”即多样的价值观和亚文化,“集”即电影、动漫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修义提出,价值观的话语使用必须要接“地气”,应当考虑该话语在中国文化中的适用性以及中国老百姓的接受度。
2011年12月14日
解放日报
李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