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刘志彪:“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是江苏重要和必要的战略选择本报特邀省社科院院长、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刘志彪为您解读党代会报告

发布于:2011-11-21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报告解读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是几代江苏人不懈奋斗的目标追求。昨天,罗志军同志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报告中,响亮提出今后5年我省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这是报告里最抢眼也是最激励人心的一个表述,可以看作是贯穿报告始终的一根主线。”昨天,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省社科院院长、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刘志彪应本报之邀对报告进行解读,“两个率先里的第一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江苏已经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不远的将来,第二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也一定会成为美好现实。”   本报记者 石小磊 刘璞   A   为什么要强调“不失时机”   江苏的发展必须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报告原文:我们要根据中央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失时机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努力建设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以苏南为例,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总书记则是对江苏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的殷切希望。现在,可以这么说,第一个率先已经在江苏大地上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刘志彪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全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活力更加旺盛,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中,江苏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加快提升,创新型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省人民发展信心更加坚定,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了新提高,这些都为我们向第二个率先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现实条件。   “之所以说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这是江苏重要的战略选择,还有个极为重要的背景,那就是我们需要应对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刘志彪告诉本报记者,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中等收入陷阱”,意思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3000美元-10000美元)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从而使经济发展趋势陷入停滞。   江苏的发展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果断开启新一阶段发展战略的转换。在我们全面达小康的进程中,应该看到,经济实力是增长了,人均收入是提高了,但的确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如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均衡,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加剧等,这些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如果发展慢了或停滞了,矛盾就会集中爆发。   B   是否仅仅是提高小康指标标准   把更多权重放在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上   报告原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更全面、内涵更丰富。   怎么样才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苏是有省定的量化指标体系的,这次党代会上,该指标体系将提交代表审议。那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不是在小康量化指标上加点要求高一些的数字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刘志彪向记者强调,基本实现现代化,绝对不仅仅是小康指标数量上的延伸,更多是质量上的提升和飞跃。“这点,报告里说得非常清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更全面、内涵更丰富。”“江苏在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内涵时,把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刘志彪参与了党代会报告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起草、研究和修改工作,昨天他透露,除了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外,我省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时,把更多权重放在了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上,“用指标体系诱导发展,历来是中国政府在管理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在江苏的基本现代化指标把侧重点更多放在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污染物控制、和谐社区建设等市场失灵的领域,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也是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相一致的。”   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刘志彪说,大家已经形成共识的是,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率先,是总体统一、既有区分又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第一个率先是第二个率先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率先不仅是第一个率先量的提升,更是质的跨越。这意味着江苏在2020年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序列。   C   苏南苏中苏北时序有何内涵   基础好、创新驱动强的地区先行先试提供示范   报告原文:今后五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当好第二个率先的先行军,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苏中地区要提高全面小康建设水平,不失时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苏北地区要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好基础。   “全省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这决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有先有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因地制宜。”对于报告中明确表述的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不同时间表,刘志彪直言,如果了解不平衡发展规律,这就非常好理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不平衡发展规律表现为某些起点比较高、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可以首先得到发展。不平衡规律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中可以找到很多个例,在中国则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条件好的地区可以率先发展。”   而具体到江苏、苏南,为什么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做到率先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本来经济基础就好,再加上创新驱动力又强,“所以报告鼓励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提供示范,这样,既能为巩固全省全面小康成果,促进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增强动力,更能为破解中等收入阶段发展难题、引领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探索路子。”   D   现代化有什么“江苏特点”   指标体系里唯一的主观指标是人民满意率   报告原文: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江苏是全国第一个提出一套省级层面的衡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省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照搬的经验,可以说,我们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是具有世界一般标准的、经过中央各部门认可的,充满了江苏特色的指标体系。”刘志彪介绍。   比如,为了显示创新驱动对我省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以及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作用,所以在指标体系中给予创新驱动一个比较大的权重,像研发经费比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自主品牌增加值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这些指标,都是围绕创新驱动设立的。另外,为了突出我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我们对“服务业增加值/GDP”这一通常的现代化指标,也根据省情设置了可行的标准,并规定用于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考核,不把它用于空间尺度较小区域的衡量。   “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符合江苏省情的宝贵经验时,有这么一条:牢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江苏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可以肯定,这条经验在今后还会一以贯之。”刘志彪说,民生优先、以人为本等相关字样在党代会报告里多次出现,比方说,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强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比方说,明确提出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   “这次提交大会审议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里有个很特别的人民满意率指标,这是唯一一个主观感受的指标。”刘志彪透露,尽管这个指标在如何设定目标值如何考核等操作性问题上多次讨论,但自始至终这个指标的存在没有人提出过异议,“人民不满意,什么都是白搞。这个前提在江苏的主要领导心中,是坚定不移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