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异宾:关于文科人才培养与跨学科研究的探讨

发布于:2011-04-29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文科人才培养和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甚至是教育体制改革当中提出来的战略性问题。我个人不主张把文科的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与专业化培养和专业研究对立起来。今天强调跨学科了,是不是就要对学科的专业化体制提出疑问?我以为不是。跨学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的问题也是当前文科科研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跨学科研究最大难点是什么?是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领导不重视、学者本身的抵触和原有的学科体制问题?我认为没这么简单,其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命题,用哲学的词汇来说是一个“无根性”的问题。   一、按文科规律探寻创新型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目标的提出,高等学校就肩负起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知识传授型的模式,这个模式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同质性的、压抑个性的,是非创造性的。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是在进行同一性压抑,你坐端正了,和所有人一样的听话,就给你大红花。于是,教育的最初功能就成了把不一样的天性的孩子变成一样听话的无个性的人。这和世界上不少国家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不一样。西方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人文教育改革以后,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突出个性,孩子一生下来,首先告诉你,你活的一生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而我们从幼儿园开始,所有的基础教育里面,在传递知识的过程当中,却是用同一的标准答案把不同孩子的个性、创造性泯灭掉,在他们整个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尊重过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到了大学,我们突然对他们提出创新的要求,告诉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这有多大的现实可能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提出,实际上是使高等教育从教育的大系统中断裂开来,这种断裂迫使我们对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进行历史性的反思。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是通识教育,前两年不分专业,实行大文科和大理科的培养模式,第三年开始再进行专业选择。这种做法突出的是宽口径、厚基础,其实也是一种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我认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要把跨学科和专业化对立起来。南京大学按照这种模式办过一个理科强化班和一个文科强化班。理科的效果就非常好。我曾看过理科强化班同学的PPT(报告),有个学生四年学习结束时最后他选的专业是自然科学中的新兴的生物物理。这个学生就是在探讨我们的理科强化班前几年整个知识传递过程当中那种大物理、大化学和基础学科平台的作用,他认为,在这种宽口径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老师给他们授课搭建了一个使他形成比较宽阔的交叉性的跨学科的知识树,这个点让他最后的选择既不是物理,也不是生物,也不是化学,而是生物物理。后来这个学生被美国一所最好的大学所接受。这说明在自然科学中,国际上已经不再仅仅物理是物理、生物是生物、化学是化学,相当多的专业学科本身就是全新的交叉学科。而且,目前重要的科学发现往往出现在边缘性的科学研究的交叉过程当中。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生成的交叉性知识,最后的视域是落在专业化上,而且是全新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培养与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是现实,而中国今天才开始逐步实施。   我们在文科也办了一个强化班,主要是以文史哲为基础。实际上四年下来,最后回到三个专业里却发现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并非个个超过原来传统院系的专业训练。就哲学系而言,强化班的学生还不如四年哲学系的学生,中文、历史也是这样。由此看来,跨学科培养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很大的不同,文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按文科的发展规律探索自己的路子。   跨学科培养是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封闭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从本科一直到博士毕业,其专业边界始终是封闭的,在这种封闭式教育中,文科的学生不会去读自然科学的书籍,自然科学的学生也不会去读文科的专业书籍。可是我们在就业调查中却发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是非专业升学或非专业就业。特别是非专业就业,包括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绝大部分从事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工作、企事业甚至其他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很可能他在大学里面十年学的专业知识在他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近百分之八十的知识等于零。这是传统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我以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应是口号,也不应停留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关键是在实践层面上,如何按文科发展规律去操作、去实施。   二、通过跨学科研究打造一支宽视域的专业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但实际上我们的教师甚至专家型学者也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在他们的知识结构里,在他的方法与概念里面,学科的边界是封闭的,现在要他们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去创新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我们不应把跨学科研究与学科的专业化对立起来。实际上,教师在进行跨学科研究和进行交叉学科教学过程中,最后还是要回到专业化队伍当中去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专业化严格的学科边界,从中可能产生一些新兴专业,即交叉学科或专业的边缘学科,这本身就具有创造性。交叉学科也好、跨学科也好,不是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跨学科研究来打造一支全新的、宽视域的专业教师队伍,以改变我们原有的基础教育结构,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如何让教师从本专业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迈进?我想以南京大学交叉学科特区建设为例,也许会给大家一些启发。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最早做了一件事是在2005年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当时蒋树声校长率先提出了“学科特区”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就是鉴于国内学科边界僵硬,特别是院系结构非常僵硬,一些院长、系主任对他自身的学科壁垒非常坚持。蒋校长先在理科做了五个“学科特区”,这五个“学科特区”基本全是从国外引进、已经形成交叉性研究平台的学科团队。这些团队进来以后,按照国际上的运行方式来做,很快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我们也看到一些国外一流大学中的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实际上不是纯实体性、学科性的建制,而是几个大牌教授所领导的不同交叉性学科构成的研究团队,而这几个大牌教授都不固定在某一学科,几个不同学科的大牌教授根据相同的主题聘请全世界最好的不同学科的学者,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专项研究,这种研究一般都是重大的攻关项目。   南京大学的“文科特区”就是根据南大当时文科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跨学科研究的经验成立的。   首先,以“大师加团队”的形式组建驻院学者制度。驻院学者以中青年为主,他们每人既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又介入院内多种跨学科的活动。高研院给他们搭建一个跨学科平台,努力创造一系列促进学者交流碰撞的条件,开展合作研究。这些中青年学者入院以后,每周都作专题报告,自身有一个workshop,来自于不同学科,他们的交流本身使这些中青年学者和他在原来院系当中接触的过程、知识结构完全不一样。一发言他就必须听别人的东西,和那个坐在后排听人家报告、可以逃走不一样,他变成了一个团队。入院制,对中青年学者的影响不会马上产生一个现有的课题或书面的现成成果,而是改变他的方法论,改变他的知识结构。   其次,组建跨学科团队。另外,我们在高研院中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成立了一些兴趣小组。让一批中青年学者根据不同的主题,以他们自身兴趣来组成自发的课题小组。这种跨学科团队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兴趣优先,上下结合,问题导向。先由几个高研院的核心成员组织讨论,有意识地发展出一些研究问题,形成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思路。然后在校内“点将”,邀请兴趣相同、背景差异的学者加盟,形成一个团队。团队形成后,由院方又给予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诸如办公空间、研究设备、图书资料、研究经费、对外交流机会等。研究团队实行相对稳定基础上的人员流动,核心成员3~5人,其他研究成员根据研究进展情况不断调整。目前,高研院已经发展出“中国环境问题研究”、“中国媒体文化研究”和“比较性别研究”三个团队,每个团队8~12人,他们来自校内文理不同学科。该研究突出问题意识,着力解决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大问题,并具体设计了可操作的“四个一”目标:一本专题研究论著,一门跨学科课程,一本跨学科教材,一个固定的国际合作伙伴。一本专著集中体现了跨学科专题研究的成果,一门课程和一本教材则是尽快把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一个国际合作伙伴彰显出科研国际化。   其三,校级“大文科”工作平台的机能。从战略角度上讲,在高研院里面做一些课题,这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青年学者做院系结构里面做不了的事情。高研院作为一个独特的科研机构,实际上承担了这样一种校级“大文科”工作平台的机能。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创意并实施了许多校级科研及教学大事。在国际和港澳台的学术交流工作方面,高研院既是一个对外联络的窗口,又是一个对内组织和协调的枢纽。几年前由南京大学倡议的“两岸三地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每一年轮流在南京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此论坛要求超越具体学科构架,围绕着跨学科特定论题,广泛吸纳三校不同学科的学者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就需要有一个可以组织协调的校级学术单位来实施,高研院就承担了这一任务。此外,高研院举办或协调了一系列学校层面的大型学术活动,诸如主办“中美文化交流与图书馆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建立“钱存训图书馆”。协助欧盟中心开展了多项活动,如欧洲文化周、欧洲文化与社会系列讲座等。与伊利诺伊大学、布朗大学、台湾大学高研院等单位合作召开形式多样的研讨会、工作坊等。可以说,高研院这个“抓手”在南大文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其四,搭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高研院建院宗旨之一就是高起点地推进南京大学文科科研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高研院先后与伦敦大学、杜克大学、布朗大学、东京大学、爱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并与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研院或类似机构加强交流。通过高研院这一交流的枢纽,南京大学文科的国际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合作研究方面,南大高研院比较性别研究小组与布朗大学帕姆布鲁克女性教学研究中心的合作。双方签订了具体的合作协议,实现了人员和资料的交换,今年在南大共同举办专题工作坊,并联合召开国际会议。这一合作大大地推进我校的性别研究工作,并扩大了中国性别研究在国外的影响。在课程合作上,高研院引进东京大学教学教养部“表象文化论”课程,每年东京大学派5~6名教授来南大高研院面向学生集中授课(已开设三年),课程列入研究生院公选课(2学分),由高研院实施课程的讲授和其他管理工作。此外,高研院还利用东京大学教授来南大的机会,组织相关学者与他们座谈,期待由此发展出一些国际合作的项目来。此项引智工作效果显著,课程的开设使南大学子不出校园便共享了东京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此外,为了改变英语在文科科研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学校与法国驻沪领事馆签订了共同举办精英法语班的协议,着重培养未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法语人才。此项目着重于本校文科学生的法语基础和学术方面的训练,从文科各院系保研的四年级学生中选拔。高研院作为校级文科平台,承担了从招生、授课和组织的工作,并想通过这个教学班的创办,探索出一条与国外合作的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的新路径,进而拓展我校的非英语国家思想文化的研究。高研院现已成为学校文科国际化工作的有效“抓手”。   以上这些为文科跨学科研究在操作性层面上探索了一条出路,但是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与传统专业研究的关系怎么处理,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怎样帮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培养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仍有很多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破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