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谈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
发布于:2011-04-22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在过去的几年中,南京大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了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9所大学的行列。为了解南京大学今后的发展思路,记者赴宁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
一见面,蒋树声校长就兴致勃勃地谈起南大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规划。关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标准,蒋校长反复强调9个字:“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
他说,“综合性”是指高水平大学应该拥有结构比较优化、门类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能够覆盖文、理各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领域,其中大部分学科要在国内居于领先,若干学科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国际上知名大学的学科覆盖面都很广,不可能是单科性的。中国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要立足现实,办出特色,不可能像哈佛大学一样许多学科都是世界一流,但只要每个重点大学能有三五个学科具有一流的影响力,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冯端院士、闵乃本院士带领下所开展的凝聚态物理研究工作已经接近了国际一流水平,从1995年开始,国际权威刊物《科学》和《自然》几乎每年都有专文介绍这个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今年在全国数理科学和地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这个实验室获得第一名。如果南大能在学科总体水平比较高的基础上,有五六个学科取得这样的影响力,那就已经是高水平了。
“研究型”是指高水平大学要成为探索、解决国家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基地与思想库。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离不开科研。哪些学科科研力量较强,培养的学生素质也较高。科学研究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往往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国际性的特点,转化为生产力比较困难,但一旦成功,其效益是非常可观的。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与这个国家基础研究水平有很大关系。基础研究力量雄厚是南京大学的重要特色,从1992年开始,南大发表的SCI论文数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国高校之首,SCI论文被引用数也连续5年名列全国高校第一,这对于我国科学界重视基础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南大在保持基础研究特色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先后创办了“微结构科学技术高等研究中心”、“纳米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东部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表面和界面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大苏富特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等几十个研究开发机构和科研生产联合体,并在生物制药、电子软件和精细化工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南大文科曾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世人瞩目。近年来,以南大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为主要力量组成的“江苏发展研究院”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迄今已举办了11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研讨江苏发展战略,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江苏省两任省委书记每次必到,论坛已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
“国际化”是指高水平大学要面向世界办学,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足够的国际竞争力,要扩大对外交流,拓展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真正立足于国际前沿。早在七十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就将视野投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成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目前,南大已经与140多个国外著名大学签订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协议。1986年,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美国副总统布什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建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每年招收100名左右具有硕士水平的中美两国学生,由中美双方共同执教和管理。它在探索大学教育国际化方面获得成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不出国的留学园地”。我们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建立“南京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将工作从教学延伸到科研领域。
谈到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思路,蒋校长说关键是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1999年到2001年是南大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启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南大的主要建设任务是:构建学科创新体系,完善学科整体布局;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育与教学改革进程;突出科技创新与学术发展,推出一批具有显示度的重要成果;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扩大国际性学术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等。
谈起治校理念,蒋校长兴致勃勃。他动情地说,南京大学在过去的20年中,在办学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明显的办学效益,除国家和江苏省的大力支持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学风与校风外,主要是“人和”。如果全体南大人能够始终不渝地“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拼搏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创造一流业绩”,南京大学就一定能够成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探索、解决国家与人类发展所面临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基地与思想库,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学术交流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09月19日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