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良定:努力做一位既受尊敬又受欢迎的教师
发布于:2011-04-18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贾良定老师,我的管理启蒙老师。多年之后才发现当初跟贾老师学的并不是管理知识,而是管理哲学和管理视角,还有就是他那严谨的治学理念。正是自贾老师开始,我一直以来都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充满浓厚的兴趣,目前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努力做一位既受尊敬又受欢迎的教师
贾良定
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2008-2
摘要:在十多年在教学工作中,作者努力做一位既“受尊敬”又“受欢迎”的教师。通过对十多年从教实践的思考,作者认识到,“受尊敬”是讲做人,在做好一个人的基础,做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自己成为一位“受尊敬”的教师,履行“因材施教”,使自己成为一位“受欢迎”的教师。这本质是把“传道、解惑”与帮助学生“立业”统一起来,前者是推己及人的思考和行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位“受尊敬”的教师;后者是由人及己的思考和行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位“受欢迎”的教师。
关键词:受尊敬的教师,受欢迎的教师,教学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受尊敬的老师
1996年夏天,我留校任教,非常荣幸地成为南京大学的一名教师。十年来,我恪守着孔子所说的一条原则进行教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中记录到,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按此行动,那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我严格地把这条“恕”的原则贯彻在我的教学活动之中。
比如,我担任南京大学商学院全体本科生的“管理学”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学好一本教材之外,还要阅读十本容易读的管理学经典和背诵《孙子兵法》十三章中的七章。在自己阅读过程中,我认为这些是非常好的书。这些书,如《第五项修炼》、《企业不败》、《竞争大未来》、《从优秀到卓越》等,不仅讲解管理发展历史和企业成败的道理,而且告诉我们不断上进、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些书绝不是写给甘于平庸之流看的。如果甘于平庸,那么其中很多道理你是无法理解的。我认为,南京大学的学生是青年中的骄骄者,他们肩负远大使命。所以,我要求同学们阅读这些经典。背诵《孙子兵法》已经成了我的“管理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生感到任务非常重的部分。学期的最后一次课,我和同学进行背诵比赛。我把写有《孙子兵法》的七章篇名的卡片放于一个盒子里,把写有同学们学号的卡片放于另一个盒子里。首先由班长从第一个盒子抽一张卡片,我当场背诵所抽到的《孙子兵法》一章。然后,由同学分别从两个盒子里抽取一个写有《孙子兵法》章名的卡片和一个写有学生学号的卡片,所抽到的学生当场背诵所抽到的《孙子兵法》一章。我要求精确背诵,每篇不能多于5个字的错误。
再比如,在担任南京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采取“读、议、写”方法。读三十九篇经典论文,同学们在课堂对所读论文进行详细讲解;然后我进行评议,同学进行讨论;学期末每位同学完成一篇课程论文。“读”和“议”占总评成绩30%;“写”占50%;期末考试占20%。期末采取面试方式进行考核。三十九篇论文的序号放于两个纸盒内:前17篇放于一个盒内;后22篇放于另一个盒内,学生分别随机抽取2篇共4篇论文,教师进行面试考核。这些论文都我在阅读文献时整理出来的,我认为都是非常好的论文,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企业及其战略行为。从2000年开始,我每年都和同学一起阅读和讲解这些论文。
但是用心和辛勤的劳动并不一定换来同学的欢迎。一天,一位同学在他父母和我的面对我说,“贾老师,您是同学最尊敬的老师,但是不受欢迎的老师。”事实上,我一直也在思索:为什么按照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来教学,却不能得到同学们的欢迎?我也试图从同学们那里找到答案,但他们没有给我信服的解释。许多人给我说的是,任务太重、一门课占用了他几乎所有的时间、其他老师不是这样、看不出读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等等。这些解释都是表面的,不能说服我。我也试图从我所敬重的一些老师那里寻找解释,他们建议我改变教学方法,也没有从根本说服我。我对同学们和老师们说,如果谁能给我指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原则有问题,并且能说服我,那么我就会改变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然的话,我坚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最值得读的东西,与大家一起研读、讨论和分享。
一天,我把这个困惑——“最受尊敬但不受欢迎”——告诉了周三多老师。希望他能给出解答。他告诉我: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的原则,遵照之,可以做一位受尊敬的人;但要做受欢迎的教师这条原则还不够,需要孔子的“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做受欢迎的老师
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自己所追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话,那么,“因材施教”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把应该传授的知识和理想的知识用学生能够接受和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授。何谓“材”呢?是不是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应该传授什么?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是什么关系?按照我的理解,“材”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另一个是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学生和学校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关系,学生在选择该所学校时,他/她就接受了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这个目标和定位明确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按此决定了学校的教学基本内容和体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制订,而并非仅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订的,所以说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厂家和顾客的关系。教师的一个任务是,完成学校在目标和定位中的承诺,依此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计划。不然的话,学校有理由认为该位教师不称职。当然,如果学生认为该校的目标和定位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和特点,他/她可以进行重新选择。“材”的第一个要素影响着教师的选择,如果学校的目标和定位与教师的“所欲”不相合,教师要么改变自身,要么重新选择别的学校。所以说,理想的情况,教师的“所欲”与学校的目标和定位相符,然后,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深刻研究和领悟学校的目标和定位。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培养符合并引领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高端人才,其不仅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研究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我的“所欲”完全与南京大学的目标和定位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系统知识,而且强调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阅读经典,一起讨论,就是重点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要求他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并提出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我的口头禅是“I have a idea!”、“something new?”、“make difference!”。如果学生没有得出什么新的观点,只是重复别人的东西,我会借用孙子的一段话,半褒半贬地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战者;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形》)我理解的所谓高端人才,就是孙子所言的“善之善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激励和要求学生做“善之善者”。
虽然学生选择了南京大学,但并意味着他/她对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有一定的认识,也并不意味着学生按自己的需求和特点选择了南京大学。所以,教师的另一任务是,把学生潜在的、可能是不清晰的需求和认识显在化和清晰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校塑造和创造着学生。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传道,要求教师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业,要求教师塑造和创造学生,帮助学生立业;解惑,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并与学生一道解决疑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决定了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过程中的方法,而非“道、业、惑”的内容。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师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把“传道”、“解惑”与“受业”统一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如果“传道”、“解惑”是“知之”过程的话,那么“受业”就是“好之”和“乐之”过程。如果能把“传道”、“解惑”与学生自己的“立业”统一起来,那么,学习就成了学生自觉追求。教师自然就能成为受欢迎的教师。
如何做到“传道”、“解惑”与学生的“立业”统一起来,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呢?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主要在思索这个问题。无论在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是不停讲解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与同学们共同理解该目标与定位,帮助同学们能够立意要高,立业要高。我对每位学生都反复强调,来南京大学读书,学习和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是:理解南京大学的精神。并用具体人和事说明南京大学的精神。物理系教授闵乃本院士50岁确立“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研究,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有巨大突破,该研究在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而该奖项八年来五年空缺。南京大学前校长匡亚明在上世纪80年初组织进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立项,经过20年400多位学者的努力,于2006年完成200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这些工作,其努力与成果之间不是立即联系着的,而是有很长的时滞。能完成这些工作的人,他们需要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默默投入。不能够忍受“时滞”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这就是南京大学精神:甘于寂寞,做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