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学科建设
发布于:2009-06-08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陈骏 2006年5月起担任南京大学校长。1954年11月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85年获矿床学博士学位,1992年聘为南京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8年3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五届科技委委员。
5月20日,南京大学迎来了她107岁的生日。在一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数代南大人艰苦奋斗,形成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南大精神。现在,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已经掀开新的百年篇章,每一位南大人都心怀一个世纪梦想——将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从学生到教授再到校长,作为一位地道的南大人,陈骏在多年的治学治校过程中,一直在思索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学科建设。”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南京大学必须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立足实际、科学定位、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优势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加快学科优化升级,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两步走”发展战略
在陈骏看来,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不一,但比较权威的标准有两点:一是数字指标,世界排名前100为世界一流大学,100~200名为世界高水平大学;二是大学的实际贡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了对人类进步起推动作用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国家和所在地区发展不可缺少的大学。
如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南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陈骏指出:“必须客观理性地认清自身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009年3月,南大正式出台了详细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12年,即建校110周年时,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文、理、工、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水平。
第二步,从2012年到2022年,即建校120周年时,大部分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部分学科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若干关键指标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任务
使部分学科率先实现世界一流,是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个任务。因为陈骏相信,大学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围绕若干优势学科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陈骏认为,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有4个主要标志:一是要有国际知名的教授,这些教授往往是公认学术权威或学术领导人,热门论文作者;二是要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SCI论文、SSCI论文、国家科技三大奖、国际大奖、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国际专利申请数和转化数、专著、传世精品等诸多方面;三是要有国际先进的研究基地;四是要有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机制,主要表现在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思路、强烈的国际竞争意识、学科评价的国际参照体系等方面。
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二个任务,陈骏认为是要使大部分学科在国内领先。其参照标准主要包括3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内排名前5的学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入美国科技信息所评选的ESI世界前1%的学科。2008年南大有7个学科(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
陈骏说:“南大基础学科优势明显,文理综合,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近几年学科建设数量增长较快,已进入质量型发展阶段,学科面临优化升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在医科和工科方面显得最为紧迫。”
因此,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三个任务是,要使文理工医四大学科协调发展。“相对文科和理科而言,工科和医科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陈骏认为加速发展工科和医科有4个理由:一是文理综合性大学共同的发展趋势;二是文理综合性大学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没有工科和医科就没有活力,没有工科和医科就存在可能被边缘化的危险”;三是巩固在国内领先地位的需要;四是谋求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陈骏说:“学校只有通过文理工医协调发展,才能构筑南京大学新的百年辉煌。”
重视基础
为了实现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目标,陈骏提出在学科优化升级过程中要坚持“五个重视”,即:重视基础, 强化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重视交叉,扶持新兴和未来学科;重视应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重视人才,建立学科核心队伍;重视教学,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
“基础学科是大学发展的基石,是应用学科开发的前提和后盾,是催生高科技成果的源泉。”陈骏认为,几乎所有一流大学都以建设强大的基础学科为核心。比如,斯坦福大学在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二战结束后,经过努力,物理学科成就斐然,最突出的是布洛克因发现核磁共振现象而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斯坦福建校半个世纪以后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也是该校步入名牌大学的一个标志。
陈骏认为:“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优势。”他强调,在发展基础学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点:第一,重视基础中的基础。发展基础学科要重视共同的基础学科,重视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方向,重视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并培育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
第二,重视基础学科中的主流方向。主流方向往往代表学科发展方向,符合科学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重视建设优势方向。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在所有学科方向上占优势,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传统等特点,选择有优势、有特色的方向重点发展,并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最佳状况是使学科的优势方向和主流方向相吻合。
第四,重视研究学科发展的未来方向。当年,卡耐基梅隆工商管理学院与大部分美国商学院注重商业活动管理不同,它更加重视生产活动的管理,注重定量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把商业教育建立在社会科学和数学基础之上,结果发展起注重组织行为分析的新方向,形成了组织理论中著名的“卡耐基学派”,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赫伯特·西蒙)。“看准了,先占领就会棋高一着儿,事半功倍。”陈骏说。
重视交叉
陈骏表示,重视交叉学科,是因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建设也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调整,寻求在学科之间创建新的学科分支,正在成为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陈骏发现它们在学科的交叉、融合方面往往具有组织制度上的保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重视学科交叉机构的设立,打破传统的单一纵向的校、院、系的体制格局,促进了院、系横向间的联系和合作。南加州大学2006年5月发布《美国南加州大学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规划建议》,提出设立交叉学科委员会、跨院联合聘任教授、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激励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的系列举措。
其次,加强建设优势学科主导的学科群,将若干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组织起来,以便形成多学科群体优势。1998年,斯坦福大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的倡导下实施了“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Bio-X Program)”,并为此专门建了一座大楼(The Clark Center)。该计划是基于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学家与医学家共同合作与相互交流的跨学科典范,涉及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三大生物领域。
再次,兴建跨学科大楼,把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和不同实验室联合起来。2008年3月4日,斯坦福大学正式开放“杨致远山崎秋子环境和能源大楼”,把生物学、地球科学、经济学、工程学以及法律和政策研究专家们会聚一堂,为人类面临的环保和能源危机寻找解决办法。哥伦比亚大学将在2010年完成一座14层、包含21个实验室的多学科科学大楼。该大楼是哥伦比亚大学在近20年内兴建的第一座科学大楼,本着“合作共享”的原则,容纳化学、生物、物理等诸多基础学科和化学生物、生物物理、纳米科学等交叉学科,并把它们与工程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大楼与校园其他设施的合作、大楼内部楼层之间的合作、楼层内部实验室之间的合作、科研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对南京大学而言,陈骏提出:“未来几年将依托强大的基础学科,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南大“985工程”三期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研目标组建一批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基地,将提前规划和培育新兴学科,在理工医结合、多学科交叉方面不断进取,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仙林新校区的启用,不仅是办公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要使其成为学校学科调整和新兴交叉学科建立的契机。
重视应用
陈骏强调:“学科的发展一定要重视应用,要瞄准和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他援引斯坦福大学的成功案例,称在其成立最初的半个世纪中表现平平,而且多次遭遇财政危机,直到二战后才抓住与政府全面合作的机遇,积极与工业界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