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箴言:成绩是大家的,是共事者的心血,是精诚团结的结果。 【简介】陈洪渊,分析化学家。1937年12月24日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l至1984年在联邦德国美茵兹大学留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分析科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校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主任,任《中国科学》(化学辑,中英文版)、《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 Res.in Chin.univ.》刊物的副主编和《化学进展》等多种刊物的编委。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均作出了贡献。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生催化界面,降低了NADH氧化过电位600mV,研制成一系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件;组成高活性含酶三维有序膜,为发展新型高效生物传感器创造了条件,研制成国际上第一支纳米修饰的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首次观察到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使其测定灵敏度提高二个数量级;发展了微电极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提出了伏安电流温度系数的普适公式及用以测定任意温度下反应活化能和扩散系数的方法;建立了一系列芯片、毛细管电泳高效分离和电化学灵敏检测生物物质的新方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教委与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以及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其他多种个人荣誉奖励。他还担任主编,由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丛书的作者,由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一套15本、约700万字的《21世纪化学丛书》。 前沿领域创新科研成果丰硕 1956年,陈洪渊考进南京大学,就读于放射化学专业。学生时代的陈洪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他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对力学、数学、无线电学等其他学科也有涉猎,并培养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这为他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比较厚实的知识基础。大学四年级,陈洪渊以预备教师的身份进入分析化学教研室,从此踏上了一条全新的、为之奋斗一生的专业之路,在涉及生命、材料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多个前沿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他研制成30余种生物电化学感测器和生物分子器件。对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物分子的电催化与检测做出许多开创性工作;找到多种电子媒体进剂,构成高效仿生界面,降低NADH氧化过电位达600mV;将纳米技术、自组装和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组装成高活性含酶三维有序膜,为发展新型感测器创造了良好条件,著名专家I.willner等在评论文章中大幅引用;率先将纳米材料引入场效应管栅极,研制成高灵敏葡萄糖感测器件,被《Trends in Anal chem》新闻报道,美《Encyclopedia of Sensors》邀请撰写专章。 他提出了核酸、氨基酸和寡糖等灵敏的检测新方法;对活性酶等的灵敏检测限低达0.18amol级,《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丛书之一《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of Nucleic Acids》主编邀其撰写专章;提出微流控芯片电泳电化学检测新方法,将检测物件扩展至非电活性物质。 他提出了微电极稳态“反应——扩散层”概念,建立了求解耦联均相多级复杂反应体系稳态电流方程的新方法,避免了运算微积求解的麻烦与困难,得到系列新结果并获得验证;此项研究成果被IUPAC大篇引用在总结微电极20多年来发展的正式技术报告中。 他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日,国际双边科技合作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项目、“973‘’和“863’项目课题、科学院和江苏省等其他科研项目30多项。这些项目都涉及当前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需求,为我国化学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义569篇,发明专利5项。 每当人们谈到他的科研成就时,他总是淡淡一笑。他说得更多的则是学校、院系对他的支持。他常说:“学校给每个人的科学研究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成就不是我个人的,我只是在其中起了一个学科带头人应起的作用。成绩是大家的,是共事者的心血,是精诚团结的结果,是学校、院系支持的结果。” 一生追求完美 科研精益求精 陈洪渊对科学研究十分执着,迎难而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他说,科学工作需要严谨,一项工作你做了99%,可1%的缺憾就会让你前功尽弃。 在德国期间,有一次,他的德国指导教授根据他对29个不同体系在273—353K(0—80度)范围内测量的实验资料,推导出一个电化学电流与温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其实验资料拟合与理论公式的偏差在5%以内。本着“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学术精神,陈洪渊对此提出质疑。经一星期埋头研究后,他导出的普适公式更为准确,其实验数据与理论公式拟合误差在±0.5—1.5%以内。此后他的这个公式经常被引用。 在指导学生的实验、论文、课题时,陈洪渊不允许在他的实验室里看到一个“南郭先生”。他要求学生在学习科研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对实验数据要反复审核,论文拿出去前要改之又改。其一丝不苟的严格,常常让弟子们在背后近乎崇拜地称他为“完美主义者”。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大分析化学专业主要的学术带头人是高鸿院士。在高先生等前辈的带领下,该专业博士点在全国排名前三位,并在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进入90年代,由于兄弟院校奋起直追,再加上高鸿等老前辈相继离校或退休,这门专业继续发展的趋势受到挑战。陈洪渊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毅然挑起领导重担,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再次创业。他一反常规地提出“打到外线去”的做法,借助学校整体的力量,依靠兄弟实验室以及校内其他院系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完成自己实验室无法完成的研究任务。经过10多年努力,南大分析化学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3位国家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基金获得者,在新世纪重现辉煌。 呕心沥血育人 桃李芬芳满园 陈洪渊教授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几十年来,在高档人才培养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分析化学专业教学和科研最困难的时候,仅有两名教授。为解决人才紧缺,他一方面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年轻教师,建立起学术梯队,获得我国分析化学专业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团队奖,为该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洪渊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导师,应当尊重每一名学生,其主要职责是在思维方法上指导学生。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研究的时候,他往往更重视让学生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常把自己比做导演,说指导学生论文的过程就象排戏一样,导演的工作就是把握好作品的风格和大方向,给“演员”说戏,指引“演员”大致做些什么。而“演员”在接受指导后,就要发挥各人的悟性,把戏演好、演精。 在实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陈洪渊教授也是这么做的。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许多东西都要他们动手去实践,自己及时给予指导。他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他们。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刚开始时研究论文往往很难令人满意。陈洪渊便不辞辛劳地帮他们作大量的改动,一步步地指点他们。而对于那些底子较好的学生,他放手任其自由发展,不去过多于预。 几十年的默默耕耘,陈洪渊指导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博士后6名、博士55名、硕士38名,其中22名已升教授,有一位获得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多数已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在江苏省2001年评出的6名青年科学家中,有2名出自他的门下。他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谈及教学成就,陈洪渊一派淡然而平静,称自己不过是个普通教授,做了点应该做的工作。 放宽视野勤学 中西文化合璧 陈洪渊的知识面极为广博,除了致力于科学研究,他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说,每一个做学问的人,就应当与尽量地开拓眼界,扩大视野,同时做到有批判地接受别人的东西。 他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工作之余除了以音乐来放松大脑之外,还喜欢看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读一些史、哲著作。虽然他自己研究的分析化学与这些先哲思想看似相距十万八千里,但他却不因此对人文科学的东西抱有门户之见。他不仅用眼去看,而且还用心去想,用先哲的名言来为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作注解。他提得最多的要数《孙子兵法》。他说,隔行不隔理,自己经常能从《孙子兵法》中找到处理问题的灵感。或许在别人眼里,这本书只不过是一本古代的军事名著,但是在他的眼里这却是一部韵味深远的哲理性著作。他往往能在需要的时候,将书中的战争谋略加以灵活运用,从而使自己手头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同时,陈洪渊也非常重视对文化的学习和思考。早在1981年,他便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德国Mainz大学深造。在那里,他不仅继续他的科学研究,而且还不时地探索、思考西方文化的风格、特点,寻找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融,并从中悟出了不少道理。这为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方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这一切都为他的科研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