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箴言: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奉献、探索、实践和创新。
【简介】郭令智,地质学家。1915年4月4日生于湖北安陆。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长期从事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在华南首次发现板块运动和俯冲碰撞所形成的江南元古代沟弧盆系,突破了板块构造限于晚显生宙的观念。建立华南构造演化模式和格局,论证了板块俯冲边界自西北向东南跃迁的总趋势。得出华南成矿带和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提出鉴别活动大边缘沟弧盆的8项标志;揭示我国陆内板块A型俯冲和前陆盆地形成机制。代表作有《国大地构造问题》、《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和《华南板块构造》。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奖二等奖。
致力极块构造研究 学术领先成果斐然 郭令智院士是中国板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60多年来,他在地球科学多个领域都进行过研究。1938年,郭令智参加了西康科学考察团,对青藏高原东部的地质和矿产资源进行调查。20世纪40年代初,他参加了对云南地质矿产资源和四川地质地貌的调查研究与总结工作,发表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10余篇。1947年,他作为我同首批赴南沙群岛考察的科学家之一,对珊瑚礁成因进行调查,并在台湾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研究论文。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以华南大地构造问题为主攻目标,每年带领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前往华南各省进行广泛的地质调研,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科学沦文,对华南地壳结构和构造演化提出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的见解。他在《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大地构造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江南地背斜”实际上为古岛弧构造的观点,这是日后国际上出现的板块构造理论的科学思想萌芽,也为他70年代的科学思想由固定论转变为活动论奠定了基础。这时年近花甲的郭令智又通过阅读大量国外最新文献,认定板块构造理论是国际地球科学的理论前沿。继尹赞勋之后,李春昱、郭令智等是我国较早系统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并倡导用该理论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学者。为传播板块构造理论,他于1973年暑期到浙赣皖湘桂等省野外调查,为地矿单位进行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讲课,并与施央申、马瑞士合作先后撰写了《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基本问题》、《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近代大地构造理论研究进展的评述》等一系列文章,为引进与普及板块构造理论做出努力。同时,他领导南京大学构造地质科研集体建立了华南地区第一代板块构造格架。
如何对古老广阔的大陆内部造山带进行古板块构造研究,是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难点。经数年野外的深入调查与研究,郭令智及其研究集体先后发表了《现代海沟岛弧系和海沟形山脉系的形成和演化》、《论古海沟岛弧系的研究方法及其地质意义》 (1977)等论文。提出了大陆内部研究古板块构造运动和鉴定古沟弧系的8项重要地质标志: (1)蛇绿岩套; (2)钙碱性火山活动; (3)岛弧型复理石; (4)进化变质带和对变质带; (5)不同时代混合岩和花岗岩类; (6)矿产空间分布规律; (7)混杂岩; (8)超壳深大断裂带。这8项标志对在大陆上研究板块敛合边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使认识大陆增生形成演化更加具体更加明晰。这不仅把板块构造研究引向中国大陆内部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具有方法学上的意义。经过认真研究,郭令智提出华南中晚元古代造山带在结构岩石组合构造变形等方面,与中新生代板块碰撞造山带原则上可以对比的观点。即中新代造山带与前中生代以至中晚古代造山带没有本质的差别,因此中新生代板块运动形成的造山带,完全可以推演到中晚元古代。1980年,他和他的研究集体在《华南大地构造格架与地壳演化》论文中,彻底摆脱了固定论造山带垂直演化模式,强调活动论横向演化模式,不仅阐明华南构造从西北向东南迁移规律,也说明了为什么花岗岩和相关的成矿作用也是从西北向东南的迁移规律。这是我国最先祥尽论述元古代岩石圈板块运动特征的一篇研究论文,同时也是当时国际上少数把板块构造上朔到元古宙的论文之一,为中外学者大量引用。1986年,他将板块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发表了《论西太平洋弧后盆地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等论文,提出了寻找金属矿和油气资源的有利远景地带。 郭令智及其研究集体于1983年抓住国际上地球科学新动态,在中国最早引进地体构造理论并倡导应用于中国的地质实践,带领师生在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华北南缘等地开展地体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与施央申、卢华复、马瑞士等人在1984年发表的两篇文章《论地体构造一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问题》和《中国东南部地体构造的研究》,系统阐明了地体构造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运用板块构造和地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探索华南大地构造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板内构造理论。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至今仍为很多学者所引用。郭令智领导的科研集体,带领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了推覆构造、板片构造、碰撞造山带和伸展构造的研究,并把推覆构造和伸展构造的理论运用到中下扬子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找油找气地质实践中,为国家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发表了《The pre—Deveonian tectonic patterns and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1989)、《A study On the thrust—nappe structure of the foreland basin in lower Yangzi area, Eastern china》(1993)等一系列科学论文。
20世纪90年代初,郭令智等研究了喜马拉雅地区板块碰撞的两种远距离效应,并与卢华复等合作撰写《印?藏碰撞的两种远距离构造效应》一文,探讨了滑线场理论。认为在亚洲大陆内部所发生的走滑构造带主要形成挤压—剪切型盆地,即三江地区的镇安式盆地,而在挤压构造带则形成天山式的挤压型盆地。由碰撞引发的远距离构造变形效应,可以波及到大陆内部500公里和1500多公里的地带。这一观点受到广泛引用。近来,他与合作者对江南元古宙岛弧构造和西太平洋边缘海成因等大陆动力学和洋壳动力学问题进行再研究,发表有《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1996年)和《再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弧后盆地的成因分类和演化》(1998年)。他还对板块构造的新进展、活动大陆边缘的研究新成果、碰撞造山带研究的新动力进行了研究,撰写了评述文章《近代大地构造理论研究进展的评述》(1982)、《论活动大陆边缘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现代大地构造学研究展望》、《Research on the terrane tectonics in china》。1993年,他发表了题为《从固定论到活动论一大地构造理论思维轨迹》的文章,回顾了他及其研究集体40年的科研历程,对40年的科研历程、研究思路及成果做了总结,特别对从固定论理论思维转变到活动论大地构造理论思维的时代背景与转变过程做了阐述。同时发现华南造山作用引起变形,导致的不整合在时间先后上的不一致性,提出“构造变形的穿时性”,令人深受启发。
本世纪初他和他的研究集体撰写的《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弧后盆地的成因分类和演化模式》、《华南板块构造》等著作中,不仅按基底性质成因对弧后盆地进行了分类,而且按盆地初始形成到最后闭合,划分出5个阶段演化模式:苏北弧后裂谷型盆地、渤海湾拉分盆地阶段;冲绳海槽、马里亚纳海槽型阶段;日本海边缘海型盆地演化阶段;南中国海边缘海型演化阶段;台湾纵谷边缘海盆地闭合及东海岸山脉与亚大陆碰撞型成台湾山脉西部前陆盆地阶段。这就是边缘海盆地形成到消亡的一个完整的演化过程。
迄今为止,郭令智已合作发表了专著、研究论文115篇(部),并培养和形成了一个具有白已特色,拥有老、中、青教学科研梯队的研究集体。他所领导的构造地质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鉴于郭令智的学术水平、科技成就与贡献,国家和政府给予他一系列的奖励。 教书育人尽心尽力 德业双馨学子谢恩 郭令智院士信奉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奉献、探索、突破和创新。他强调本科生、硕士生要打好扎实专业理沦基础,还要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还经常推荐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出版,鼓励青年人在科学上敢于“冒尖”,敢于超过自已。
郭令智院士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站在工作第一线,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而竭心尽力。他亲自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并执教了《普通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燃料地质学》、 《构造地貌学》、《中国区域地质学》、《板块构造》等课程,并与同行专家合著了《普通地质学》、《中国地质学》、《中国大地构造问题》、《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华南板块构造》等著作供教学和科研参考使用。他强调基础课程的重要性,非常重视《普通地质学》和《区域地质调查》这两门课的野外实习教学工作,认为扎扎实实的野外工作态度和过硬的野外工作能力是一个地质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他教育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存大地构造考察和研究中要牢固掌握时间、空间、物质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强调物质是研究大地构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他严格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地野外调查,一丝不苟地野外记录,认真严格地取样分析数据。自1959年至1966年,他和他的同事姚文光、施央申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10余名构造地质学研究生。自1979年恢复研究生招考以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又为国家培养了18名硕士生、14名博士生和1名博士后。在1988年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成绩的研究生中,有4位是他们的学生。他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现已成长为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的学术带头人与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著名的学者、中科院院士和领导干部。正因如此,在2005年5月20日,南京大学103年校庆之际,举办板块构造理论问世40年学术讨论会并祝贺郭令智院士90华诞之时,“文化大革命”前毕业的研究生们将一尊铜鼎,敬送给郭令智院士,以感谢恩师教诲。 立志报国赤子之心 高风亮节学者风范 郭令智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任过山西运城、永济等县的知县。父亲毕业于山西大学堂化学系,在山西当过中学化学教师,深明科学救国之道。郭令智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喜爱自然科学,并喜欢阅读科学家传记。后来他读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著作,受到很大影响,立志研读地质科学,并立下以地质科学报国决心。为实现这一决心,他在以后的人生风风雨雨中一直锲而不舍,坚韧不拔,雄心不衰。
郭令智1946年被聘为台湾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48年初,夫人侯学焘女士(经济地理学家)带着一岁多的儿子到台湾探亲。1949年初,郭令智赴英国留学。当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便与留台夫人商定直接回大陆。时值1951年朝鲜半岛战争爆发,台湾当局控制很严,若要离台,不仅要有正当的理由,还要有两人担保,再交1500美元保证金。郭夫人以其母在香港病重为由(其实当时她母亲已去世十几年了),获准赴港省亲,为麻痹台湾当局还办理了离台证、入港证和返台证。在进步人士毛泽水等的帮助下,她到达香港与郭令智会合后直奔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后被教育部分配到南京大学任教至今。就这样一对热爱新中国的年轻的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还被当做 “台湾派来的特务”而蒙受不白之冤。更有甚者,其子也被视为“台湾来的小特务”而倍受歧视。但郭令智却以耿耿丹心昭日月,将全部青春年华奉献祖国的地质事业。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凡从台湾大学来的专家学者知道郭令智先生曾是台湾大学教授,都前来拜访。
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业绩与成果,为郭令智在学术界带来了很高的名誉和地位。但他始终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对人都以诚相待,严守信誉。和他在一块工作或接触过他的人,都赞誉他集才华与谦逊于一身的风采。郭令智勤俭朴素,烟酒不沾,青年时代喜喝咖啡,工作闲暇之时喜听古典音乐和喜爱游泳。67岁的郭令智在任南大代校长期间,每天以校为家,为了节约回家途中的往返时间,他每天中午几乎是自煮面条充饥。郭令智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凡是私人信件,郭令智都是连同邮资一起交付办事人员。有一次,工作人员见信是寄给一位大学校长的,便不肯收钱。郭校长却说: “这封信里谈私谊,没有涉及工作,是私人信件,应付邮资”。
1983年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郭令智赴日本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信州大学、东北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及日本地质调查所访问,并和名占屋大学签定了学术交流备忘录。此次访问费用60万日元由日本学术振兴会提供。回国后,他将节余的2l万日元全部上交给了国家教育部外事司。后来,他又应名古屋大学和日本地质学会的邀请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回国后分别交给南京大学科技处6万和5万日元。1999年,郭令智先生荣获我国地质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奖”。同年,他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大家纷纷祝贺他“连中两元”。素来慷慨的郭令智先生又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奖金中捐出3万元给他所在的地球科学系,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郭令智院士高风亮节品格在当时以至现在都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