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记畅谈“大师和大楼”
发布于:2009-02-20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11月11日晚,在我校第三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开幕式上,校党委书记洪银兴面对数百学生,就“校园学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侃侃而谈,他指出,“‘以南大为荣’,不是以南大的大楼为荣,而是以南大的大师为荣。南大有大楼,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南大出大师。南大今天有这么高的地位,也是因为有我们一届一届的学生,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成为大师,奠定了我们南大的地位。”
洪书记说,“接待一些领导、来宾时,我要向他们介绍南大。这时我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北京政治味比较浓,所以许多学校文化里政治感非常强;而上海商业味比较浓,他们学校里商业机会也相对比较多;南京既不在商业的中心,也不在政治的中心,是个搞学术、搞科研的好地方,也是一个学生在这里学习能够坐得住的好地方。学校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一直不变。我们的北园延续了南大多年的传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据老一辈的南大校友所说,即使在文革期间北园也没有出现过一张大字报;在商业化社会下的今天,北园也没有出现一张商业广告。这就是南大一直坚持下来的特色,那就是——我们的北园一直是一个学术、教学的地方,要让她保持纯净的学术味道。”
“我认为看一所大学首先应该看大师,因为有了大师才有大学。曾经在一次本科新生开学时,有一些家境比较好的新生家长说:‘我以为南京大学的食宿条件会很好,所以我把孩子送过来’。我说:‘你错了,如果说你要看条件好,那就不要到南大来;如果你是要让孩子来求学,那就到南大来。’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说,老牌的大学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艰苦,因为大量的经费要用到了科学研究上。我们南大也是一样,我们的经费还用在科学研究上,要争取在国际上、国内成为高水平、一流的大学,没有这些一流的研究成果就没有我们这样一流的大学。当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学校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迫在眉睫,所以学校对大楼的建设也很重视。目前我们的宿舍条件比较差,但是仙林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后,条件会逐步改善。所以我对“大师”和“大楼”的看法是,首先要有大师,其次才是大楼。”
“在南大不经意间都可以碰到一些院士。这些院士平时都是默默无闻的,大家感觉不出来。刚刚去世的一位院士,学校仅仅是把他去世的消息通过学校的信息报到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很快就有反馈:胡锦涛总书记请办公厅打来电话表示慰问,温家宝总理送花圈,李克强副总理送花圈,乔石、朱镕基、吴官正、李源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来花圈……这位在学校里给人感觉普普通通的院士,他一去世,马上中央最高领导都会给他送上花圈,而且还打来电话慰问。这说明南大的文化就是不张扬、默默无闻,但是最终人民不会忘,国家不会忘。”
“新中国没有培养出大师这个问题,是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先生提的,他说现在新中国的教育没有培养出大师。这个问题给温总理的震动很大,所以中央专门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其中一个现在我们这里已经实施了,就是研究生的出国培养计划。国家财政专门安排了一笔经费,要求研究生能够到国外一流大学师从一流的导师,接受一流的培养。这个计划到今年已经实施两年了,国家每年给我们150个指标,基本上都已经完成。这个月将由南大主办一个研讨会,教育部专门安排国外的一批一流大学的校长来参加,内容是怎样能将我们的研究生更多地送到一流大学去培养。教育部把承办这次会议的任务交给了南大,这是非常有利的一个机会,可以借此展示一下南京大学的地位;同时也更便于我校的研究生派到一流的学校去。我们争取能够把国家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得以很好地执行,让更多的研究生在读博的时期甚至在读硕士的时期到国外一流大学去。这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
洪书记还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指出:“只要你是一个人才,就不会被埋没,只要有成就,学校都会让你成长。”他说,“我是1982年读完研究生留在南大经济系的,所以说起来我也算是“80后”。当时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还很小,所以感觉自己能够有这个读研的机会是很幸运的。在学校工作了两年,就想还要继续深造。后来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我面临着选择,虽然有留在人民大学工作的机会,但我对南京大学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还是选择了来南大工作。来南大一年后评职称时,学校就把我从讲师提到了正教授,这在南大是史无前例的。这一点也说明着南京大学对于青年人才是非常重视和爱护的。当然,个人发展离不开学校发展,过去南大的硬件条件是很艰苦的,学校基本上是一个平房区,上课都在平房里面,连校长办公室都设在平房里面,而现在学校已经高楼林立了。所以这么多年来,从硬件方面来讲,学校变化确实还是很大的。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我们也一直在考虑校区扩建的问题。等到明年,我们的仙林校区开始投入使用,学校校舍拥挤的问题将会得到彻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