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匡亚明教育思想 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发布于:2008-04-08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今年是匡亚明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我党著名的教育家,匡亚明同志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南京大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重大的贡献。今天,南京大学正在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稳步前进,教学科研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师生员工团结合作,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缅怀和纪念匡亚明同志,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匡亚明同志1906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的一个塾师家庭。他的前半生,主要从事党务工作,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培养出来的高级干部。新中国建立以后,从1955年开始,匡老来到高等教育战线,长期担任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领导职务,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复兴与繁荣、发展与改革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63年,匡老从吉林大学来到南京大学担任领导工作,这是匡老生命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光,从此,南京大学的兴盛发展便与匡老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82年,匡老从第一线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1991年6月,他又被任命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为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宝贵的遗产”的思想付诸实践,匡老承担起《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这一20世纪末“最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然而,1996年12月16日,就在这套丛书的构架、组稿和出版等工作紧锣密鼓进行的关键时刻,匡老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匡老的是,到今年年中,《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200部著作可望全部出齐,匡老的遗愿将得以实现。
匡老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追求真理的一生,光明磊落的一生。他既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极富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在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匡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为党的宣传、教育和理论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崇高革命精神、高尚道德情操、务实工作作风和精辟教育思想,是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宝贵财富。我们今天纪念匡亚明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毕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崇高革命精神;学习他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崇尚俭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道德风范;学习他身处逆境不屈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高校领导的岗位上,匡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南京大学事业的发展,开拓出崭新的局面,形成了一系列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体会的治校办学理念。
首先,立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率先向党和国家领导建言,提出创设一批重点大学的构想。1983年5月19日,在《为加速建设一批重点大学写给邓小平同志的信》中,匡老提出要“建立稳定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即两个中心),以带动整个高教战线稳步发展,培养后十年以至2001年后长期间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匡老这一提议,并在批示中指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践证明,我们国家当前阶段正在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正是匡老等老一辈教育家们当年建议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依靠教师和教授办学的思路。匡老认为,依靠什么人办学的问题是学校建设的根本问题。一流的大学,首先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标志一所大学水平的,是教授的数量和水平”。1963年,匡老到南大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门拜访老教师,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征求他们对办学的意见。为了做好延揽人才的工作,匡老克服重重困难聘请了程千帆、陈白尘等一批知名教授到南京大学工作,并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有利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在匡老的大力倡导下,全校上下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代代绵延相传。这种良好的风气,不仅为南大培养和锻造了一支敢于奉献、勇于进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且也在不断增强着学校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第三,建设优良的学风和校风,为一流大学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精神保证。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匡老就提出,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和形成“四种空气”:强烈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浓厚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严肃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活泼的社会主义文娱体育空气。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够把“浓厚的学术空气”当做一种学风和校风提出来,既体现出匡老作为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又体现出他具有战略家的勇气和魄力。今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论在校生还是毕业生,大家都能够深切地体会并且深深地眷恋于南京大学校园学术氛围的浓厚。
第四,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始终坚持勤俭办学。匡老认为,办好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优秀的教师,还要有必需的物质条件,否认物质条件的重要性,就不是唯物论者。“勤俭办学并不意味着教学科研设备上可以满足于落后,实现教学科研设备的现代化,是客观规律的要求,而不是人们主观决定要不要的问题”。同时,他还指出,改善办学条件要与勤俭办学、节约办学的精神结合起来,“一方面能省的必须省,能因陋就简的必须因陋就简;但另一方面必须现代化的一定要在节约的前提下力争现代化,必须精密的一定要在节约的前提下力争精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勤俭办学的方针。”现在看来,在过去多年办学经费相对短缺、软硬件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南京大学的各项办学指标之所以能够跻身国内高校的前列,确实是与全校师生弘扬匡老所倡导的勤俭办学精神分不开的。今天,我们正在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社会,学习匡老关于勤俭办学的思想,不禁为他的睿智远见油然而生感佩之情。
第五,大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70年代末复出不久,匡老就指出,一所重点大学,一所一流大学,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办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在他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南大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最早、最活跃的大学之一。1986年,“南京大学 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发展国际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这是匡老关于中外文化交流和联合办学理念付诸实践的成功范例。继“中美中心”之后,南京大学又陆续成立了“中德经济法研究所”、“中日文化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机构,使得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为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年前,匡老走完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程,离开了我们。十年过去了,匡老的音容笑貌仍然活在全体南大人的心中,他一生倡导并为之践履的精神和理念仍然在指导着南京大学的发展,仍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挥着不同凡响的作用和影响。值此匡老百年诞辰之际,我们要以匡老为楷模,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匡老关于办好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理念,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把南京大学率先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进!(作者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