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生命的圣火 照亮大地的宝藏——构造地质学家 郭令智
发布于:2008-04-07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郭令智(1915-- ) 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引进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致力于大学教育工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1978年获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地质学家郭令智教授,是引进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郭老在从事教育和科研五十年生涯中,可谓多彩的人生,辉煌的业绩!
郭令智,1915年4月4日出生于湖北安陆。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46~1949年为台湾大学地质系副教授和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1951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从事科学研究。1951年至今为南京大学地质系(现地球科学系)教授,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副校长、代校长和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24项构造组召集人和267项领导人之一,教育部地学学科评议组组长和地学规划组组长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地质学及地球物理学)成员。
1984年应美国史密森学会邀请,率中国科协代表团赴美访问,同时被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授予《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共培养了硕士生数十名,博士生18名,博士后2名,所在的学科于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和专著148篇(部)(包括合著),先后在南京大学主持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
国共两党一场争夺战
郭令智教授,从小热爱自然科学。青年时代受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影响,立志研读地质学科,走“科学救国、振兴中华”之路,1935年,“一二·九”学生抗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清华大学学生步行南下,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蒋介石抗日。这时,原本迷于科学救国的郭先生,义愤走出课堂,声援南下学生。从而在郭先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1938年郭先生从中央大学毕业后,曾去台湾大学地质系任教,事业上虽然春风得意,但目睹旧中国哀鸿遍野、赤地千里的惨景,深感中国前途渺茫,愤然前往英国,在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从事科研工作。五十年代初,风华正茂的郭教授在英国开始崭露头解。恰在此时,新中国诞生了!东方巨龙,屹立亚洲,急需建设人才,人民政府通过进步人士,邀请郭教授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郭先生看到《人民日报》和《人民画报》后,激动不已!对新中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决心报效祖国!国民党也加紧活动,说客如云,以高位厚酬聘请郭教授回台工作。如果不愿回台,也可以继续留在英国。于是,国共两党在英国展开了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激烈争夺战。
这时,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气势汹汹地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引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新中国能否存在,不仅我们的敌人、甚至连我们的朋友,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但是,郭教授那颗拳拳爱国之心,激励着他毅然回国。可是,在台湾的妻子侯学焘与两岁的长子,如何脱离虎口呢?经过周密的计划与安排,侯学焘女士与孩子在友人的帮助下,终于冲破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香港,与在香港等候的郭教授相会,立即动身,投入祖国的怀抱。郭先生被安排在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从那以后,半个多世纪以来,郭先生为发展我国的地球科学事业,培养地质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两个“特务”怎敢碰头
正当郭教授的事业扶摇直上,举世瞩目之时,一股黑风恶浪席卷全国,惊震全球的那场错误运动开始了。郭老因滞留香港等候妻儿,被怀疑是台湾派来的特务。直接根据是他到过台湾,又去英国,最后在香港接受任务;间接根据是由一条可笑的逻辑推理定罪的。
郭先生出身书香门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具有温良恭谦的泱泱大风。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和蔼可亲,与世无争。外出勘探,不坐软卧坐硬席,吃住也不讲究,安排那里住那里。有次没有招待所,就到农村小学教室里并桌子睡觉,伙食由农家安排,农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半点也看不出他曾是清末应城县县太爷的大孙子,也想象不到是位曾在英国生活留学的大教授。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美德,事无巨细,他都愿干!堂堂教授,晨光羲微,便来到教研室打扫卫生,打开水……因此成为众口赞颂的学者。可惜后来,被怀疑是特务假积极,美德成为混入党内的“根据”。一句话能说得清的问题,审查了七年才得解放。此时郭先生已经老冉冉将至兮!但是,走出牛棚的郭老,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
在去湖南湘潭市区地质调查大队工作时,该单位在大院拉了一条横幅:“欢迎郭令智教授来我队指导工作”,大队工作人员中有位从加拿大回来的地质工作者,在台湾大学攻读时,是郭先生的学生,看到横幅,想起恩师,师生相逢在欢迎会上,使大会凭添几分生活情趣!也使欢迎会开得更加火红、热烈!会后,弟子邀请郭教授到家中作客。郭老婉言谢绝了。踏上新途后,郭老的得意门生马瑞士教授说:“先生应该去!”郭老尴尬地说:“绝对不能去!会场相逢,大家可以做证,单独见面,将来误会是两个台湾特务接头怎么办?说不清呀!”心有余悸的郭老,虽然处事谨慎,但只要对事业有利,他还是愿意挺身而出的,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博大心胸。郭老不负众望,走出牛棚,登上代理校长的岗位,政绩昭然,他用无声的行动,为南大树立了巍巍丰碑!
日本教授震惊了
郭老在南京大学任教期间,历任南大副校长、代理校长、南大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第33届副理事长、国际岩石圈委会中国委会第二工作组组长等职。他对中国地质科学、特别是板块构造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科研成果多次获奖。主编和合著了《普通地质学》、《中国地质学》、《中国大地构造问题》、《板块构造基本问题》等名著。应邀赴美国、日本、法国、泰国等国家进行访问、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并多次主持和参加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德高望众,蜚声海内外。但是,直到耄耋之年,郭老依然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他认为学无止境。要在学术上取得成就,必须经常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捕捉新的学科信息。更可贵的是郭老经常将查阅到的外文资料和最新信息,即时转告他的弟子,敦促他们仔细阅读原文,使南大地球学科理论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与其他先进国家争奇斗艳。谁也没有想到郭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一次偶然的外事活动中,赢得了国际声誉。
日本名古屋大学有位水谷伸治郎教授,多次来中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南大举办校运动会,水谷教授曾亲率一彪“人马”驰骋在南大操场,和南大运动员一决雌雄,这一创举,在国际上传为佳话。80年末,水谷教授又来南大访问,拜会地球科学院的孙岩教授。交谈中,水谷教授问道:“您知道板片构造(flaketee-tonics)理论吗?”孙教授颔首笑道:“知道。我的老师郭先生从英国《自然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刚刚介绍我阅读。它是奥格斯贝夫提出来的最新理论,也是自从创立板块构造理论以来,第三个发展阶段。”
水谷先生非常惊讶,南大竟然这么快就掌握国际上的最新信息,对郭老十分钦佩。赞叹郭老不愧是一位“博览群书、信息灵通的著名学者!”对南大能如此迅速的掌握地质学的最新理论,表示赞赏。此事使孙教授对信息之重要又有更深刻的理解。孙教授经常在课堂上介绍这段经历,说明信息之重要。又自豪地告诉学生: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水平,可以和外国相媲美。你们不必漂洋过海去深造,有郭老这样的著名教授,我们可以和先进国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前进。
遗憾啊终身遗憾
在祖国的广袤国土上,展开改革开放历史答卷的八十年代,中央决定将新疆做为对西方开放的窗口。为了兴办工业,必须查清地矿资源,南大地球学院,承担了部分勘探任务。郭老的大弟子马教授热请老师同行指导工作,郭老欣然同意。马教授考虑到郭老年事已高,外出要人护理,经批准,邀请师母侯学焘女士同行,但郭老考虑到共产党员不能特殊化,断然拒绝。马教授只好带着几分遗憾辞别师母。
郭、侯二老,是一对渡过金婚的恩爱夫妻,家住覆舟山下。晨羲微露,人们总能看到老俩口爬山的身影;日落余辉,人们又能看到二老披着霞光漫步的古塔旁。郭老一走,侯老单独行动,不慎从石阶上踔下而致残。师生风尘仆仆回宁后,目睹侯老拖着沉重的残腿,艰难地移动,两人惊呆了……从此,马教授每次前往都有负罪感。叹道:“这是最大的遗憾,我感到内疚!”侯老为了给弟子卸包袱,随口说道:“老郭每次出差,从不带我去,其实我又不是家庭妇女,有知识、有文化。老郭就是不带!”一句话把三人都说得哈哈大笑。
八旬老翁 翻越天山
郭老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余年,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荒山野岭;他的汗水洒落在风沙滚滚的戈壁滩。
青年时代,郭先生参加过西康科学考察团,身背地质包,手握地质锤,登上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对西康地质矿资进行调查,又对四川地质南海,登上荒无人烟的南沙群岛,考察珊瑚礁的地质地貌进行研究,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为了研究大陆漂浮,以曾亲临巨浪排空的地貌。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对南沙群岛,提出独特见解,在中国地质学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建造三门峡水库和长江大桥之前,郭老对两地水文工程地质考察,都做过贡献。甚至连英国南部侵蚀面和河流发育情况,都留下郭先生的勘查成果,在地质学科中,他是一位跨国界的科学家。但是,八旬老翁也有遗憾!87年虽然上了东天山,但是西天山地质现象更典型。老骥枥栖,壮心不已。郭老有种不到西天山非好汉的冲动,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攀登西天山的夙愿。这个愿意遭到不少人的强烈反对。他的夫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学焘女士告诫老伴:“你老了,血压又高,千万不能登高山。”同事们也再三叮咛:“八十老翁,不能做力不从心之事!”弟子塔里木石油指挥部副总地质师贾承造博士再三劝阻:“登上高山,万一发生情况,无法抢救。”但是,他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马瑞士教授考虑到西天山地貌典型,此时不去,再无机遇,将会留下终身遗憾。所以马教授极力劝行。郭老明知此行风险特大。但是,他抱着“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决心,毅然冒险上天山。他从南疆的库车出发,翻越海拔五十公尺的巍巍天山,踏着皑皑白雪、兴趣盎然地跨越天山向独山子市进发。
当然耄耋之年,翻越天山,不仅要有胆略,而且要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新疆人爱吃拉条子,但八旬老翁水土不服,吃了当地食物,无法消化,一吃就拉肚子,翻山已经够困难的了,再加上拉肚,没有营养补充。消耗的体力是何等之大,郭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怎不令人钦佩,什么力量支撑郭老坚持到底?是事业心和天山奇观!沿途郭老看到千奇百怪的各种典型的地质现象,极大地丰富了他对板块碰撞构造的认识,平生夙愿得偿,感到无限快慰!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他当时看到天山奇观的心情:“五风十雪天时好,险峰饱览地貌颜!”
八旬老翁,点燃生命的圣火,照亮祖国的宝藏。寒临大地,冷风飕飕,郭老又冒着严寒,行色勿勿赶到广州,参加中国南海海洋学术交流会,约我回宁后,在您家中接受采访。愿您在百岁时,再登天山,看看已经成为中国西部的对外窗口,崭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