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改变不了的生活方式——记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周晓虹教授

发布于:2008-04-03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在现在的校园里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中,有许多人都曾选修过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的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他在社会学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几年以前,一家学术刊物介绍周晓虹教授时,他曾写下了“社会心理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座右铭。上课的时候,他不止一次阐释过他的人生理念。在周晓虹教授眼中,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迥然不同,它研究的就是我们每日生活于其间的社会和我们自己的社会行为。因此,你很难说,一个社会学家或社会心理学家的生活是生活还是研究,他的研究是研究还是生活。所以,社会心理学家本身既是一种职业,一种研究、观察、解释社会和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人生的生活方式。   周晓虹教授的求学背景也常常令本科同学惊讶。他1975年高中毕业以后下乡,19岁时就做过当地的生产队长,用他自己的话说,管过133口人的吃、喝、拉、撒、睡。1977年恢复高考时,喜欢文学的他考上了南京医学院,梦想着有一天还能像鲁迅那样圆自己的作家梦。以后,怀着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浓厚兴趣,周晓虹改行了,先后获得社会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这种奇特的经历和丰富的学科背景,使得他对社会的观察自然就常常有他人未到之处。前些年,周晓虹教授开设的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选修课是南京大学的一道风景,最多的时候一次选修的学生就达1200人之多,学生们将北园礼堂的走廊甚至窗台都围了个水泄不通。为此,校报头版专门发过记者采写的“周晓虹和他的‘轰动效应’”的专访。在学校领导的关注下,周晓虹未评讲师就破格成为副教授,3年后又破格升教授,1993年还获得了“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又获得“宝钢奖教金”特等奖。他常常说,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南京大学锐意进取的直接受益者。   1999年4月到2000年5月,周晓虹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从事访问研究。回来以后他根据在美国收集的大量资料,在国内为博士研究生率先开设了“当代中国研究”的课程。两年下来,社会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和中文系有60几位博士研究生选修了他的课程,其中有许多人通过阅读国外中国研究的最新著作写成的评论和读书报告还发表在香港和大陆的核心刊物上。并且,这位博士生导师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二   周晓虹教授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学者。他从1984年起发表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我们采访周晓虹时,看到了他的一份著述清单,那上面著作、译著和论文应有尽有。在16年的学术生涯中,周晓虹教授出版的个人著作就有《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等七部,主编著作和译著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和《读书》等一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这些著作获得“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产生了比较大的学术影响。   周晓虹的《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为了撰写这部著作,他自1995-1997年间花费了2年半的时间,在江苏昆山的周庄和浙江温州的虹桥镇以及由虹桥进京农民组成的北京“浙江村”从事田野研究。这部著作被收入国内学界公认的高质量丛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三联——哈佛燕京丛书”。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对一本由社会学教授撰写的历史学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该书对‘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启人思索、令人信服的观点”。   从1999年赴哈佛访问开始,周晓虹教授又着手一部重要著作的写作。这次他立志高远,想以5年或更长的时间,以三卷本的形式对西方社会学160年来的历史和理论作一个全面的关照。结果,动手以后他才感到吃尽了苦头。由于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英文文献,他用了3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著作的第一卷。这部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5万字的著作获得了中外社会学家的好评:北京大学费孝通教授认为,“本书的出版,提升了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水准,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E.Vogel也认为:“该书的出版,将为中国学生和年轻的社会学家,了解我们西方的学术传统提供极大的便利”。   现在,周晓虹教授正在着手《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一书的写作。他笑着说,这就是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奖励基金”要付出的代价之一。我们知道,“文化反哺”是周晓虹教授自己提出的一个原创性概念,它指的是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后很快就流行开来,现在已经成为知识界的一个流行概念。我们相信,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四大城市的近百户家庭访谈基础上,他一定能写出一部既有轰动效果又有学术影响力的新著。 三   我们采访周晓虹教授是在他担任系主任的社会学系办公室。社会学系的同学说,要知道周老师系主任担任得如何,只需要去新近搬迁的社会学系就行,据说那是装修和布置得最有品味的一个系。在逸夫管理科学馆的4楼,出了电梯,迎面就是一整块花岗岩,上面镌刻着由费孝通教授手书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训——“创造健康社会”。我知道那是周晓虹教授办系的理念,他希望自己系里的老师、几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能够以这样的心态和姿态面对书本,面对社会,以自己之所学贡献社会、改造社会。   周晓虹教授担任系主任不足一年,但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许多十分棘手的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上台”半年不到,就引进了国内一位著名的社会学教授和一位德国归来的社会学博士,并且使得新建不过10余年的社会学系进入了江苏省重点学科的行列,并且申请下了“社会工作”这个新的本科专业。现在,在社会学系,正规、连续的研讨会基本上两周一次,并且印制成专门的工作论文,每一次参加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都有几十人。社会学系主办的《社会理论论丛》第一期已经出版,学生刊物《视野》更是美伦美奂。从上个学期开始,社会学系还率先实行了“访问教授”制度,邀请国内名牌大学的教授来我校开设我们比较薄弱的课程。这次我们听说,校庆期间社会学系还举办了“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费孝通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Ezra Vogel教授、美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林南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教授都云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周晓虹教授上任后,在学校和蒋树声校长的支持下,在鼓楼和浦口两个校区分别建立了各有40台电脑和25台电脑的社会调查实习基地,其中鼓楼校区的还配有25台IP电话,可以直接通过电话进行社会调查和入户访谈;另外,社会学系还建立了一个可以8台手提电脑同时上网、其中5台可以同时使用矩阵式投影设备的一流研讨室。去年底美国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曾来社会学系访问,他称赞“这里的设备和工作氛围确实是国内一流的!” 在访问临近结束时,我们问周教授,最近在行政方面在忙些什么?他回答,建一个国内一流的社会学系网站,印制《教学手册》、《科研手册》和《管理手册》三大手册。我们随手翻阅了一下已经成形的《教学手册》,发现那里对社会学系的师资、教学管理和课程介绍应有尽有,十分详尽。从这一本小小的手册,我们能够看出,今天的社会学系正在周晓虹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迈向国内一流社会学系的行列。 (未 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