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午,我国黑龙江漠河地区的日全食天文奇观尚未完全褪去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主任方成教授就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屏幕上,他兴奋地向观众宣布:“我们的观测非常成功!” 一个多月后,当记者如约前来采访方成院士时,他还是十分兴奋地谈到那天的情景。他说:“学校对我们的观测非常支持,派出十名专家,并让我们带上了大口径望远镜和国际先进的双波段CCD成像光谱观测仪。而一同去漠河观测的外国同行所携带的观测工具都不如我们。” 难怪方成院士这么兴奋,千年难逢的机遇,让天文学家抓住了,并且观测得很成功,能不激动吗? 方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学就读于华东师大附中。那时他偏爱物理和数学,考试时总是满分。1955年他进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学习,这个当时只有24个学生的天文专业在国内是一棵独苗。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这棵独苗也得不到特殊照顾,方成和同学们只能参考国外的一些数据进行计算和论证,做些“纸上谈兵”的研究。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那一代青年人,对祖国有着特殊的感情。看着我国天文事业的现状,方成等人坚定了开创事业的信心。1958年,还是学生的方成,就和同学们一道向国家提出了建造“太阳塔”(塔式太阳望远镜)的建议。在原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他们开始进行设计。不料遇到中苏关系恶化,打破了他们的梦想。1962年,已经毕业留校工作的方成,又一次提出了建造太阳塔的意见,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的批准。正当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时,“十年动乱”开始了,建“太阳塔”的工作再次被迫停止。
一直到了1973年,尽管“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但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复出,给科技界、教育界送来了一阵阵春风。方成再次提出了建造“太阳塔”的方案,得到了国家教委和江苏省委的支持。方成骑着自行车到处选址,并顶着炎炎烈日和同事们一齐去拉板车运木料,粗活细活一齐干。到1980年,我国第一座“太阳塔”终于在方成的主持下建成了。
创业是艰难的,也是甜蜜的。“太阳塔”的建造过程,也是方成业务积累的过程。自“太阳塔”建成后,方成不断采用最新的资料、知识和技术去改进其功能。特别是研制了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双波段CCD二维光谱成像观测系统,使其性能大大提高。与国外同类单波段系统相比,不仅观测省时、省力,而且还增强了观测精确度;他在国际上首次把太阳耀斑色球结构计算同自洽能量平衡计算结合起来,并建立了耀斑大气演化、白光耀斑、日珥和黑子的半经验模型,被国际上广泛应用;他首次提出了CaK线的光谱诊断方法,被国外同行誉为“非常出色的工作”;他发展了计算耀斑动力学模型的整套方法,建立了耀斑环和色球压缩区的动力学模型,他首次提出用色球压缩区解释白光耀斑的新机制……
1990年9月至1994年8月,方成作为我国首位天文学家,先后三次被日本国立天文台和法国巴黎天文台邀请作为“客座教授”和一级研究员赴日、法进行合作研究;他还被国内外同行们推选为“国际天文学会太阳大气辐射和结构专业委员会组织委员”、“科学院天文光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主要太阳物理学术刊物《Solar Physics》编委”等。
研究太阳的人,心里充满着光和热。方成院士不但已为国家培养了七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还经常接受社会上的邀请,为党政领导和青少年学生等作科普报告。他也像太阳一样,愿把自己的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人民。 1997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