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远行山水间——记南大地球科学系主任陈骏
发布于:2008-04-03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 方延明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陈骏博士整整20个年头,潜心于地球科学研究,跋涉于千山万水之间,从华东到华南,从西北高原到英国的康沃尔,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我国的钨锡矿床研究、金矿寻找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76年,22岁的陈骏作为“文革”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了南京大学。1979年,陈骏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学业,因成绩优异,提前推荐并考取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徐克勤教授、刘英俊教授的研究生,这为陈骏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南和东南亚构成了全世界主要锡矿产业,锡的产储量要占到80%以上,一直为世界各国的锡矿工作者所青睐。国家的需要就是科研方向,导师选定的硕士论文题目把陈骏引入一个神秘多彩的世界。那是1980年7月,陈骏在湖南省柿竹园钨锡钼铋矿区调查时了解到,该矿区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该矿体中有几十万吨锡由于不清楚其贮存形式而无法回收,因而也没有办法确定选矿流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骏带回几十斤重的重砂矿块,在实验室进行分离工作。当时正值南京的酷暑季节,加之实验室通风不好,几个月下来,陈骏的身上先是长满了一层痱子,后又脱了一层皮。历时半年多,他终于发现矿石中有大约65%的锡分散在一种名为石榴子石的矿物中,这一结论立即被矿区采纳。这项成果后来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知难而进是陈骏的特点。在读博士时,当时国际上兴起一阵“层控矿床”研究热。徐克勤教授鼓励他到这一前沿领域抢占地盘。当时国际上只有德国的矿床学家发表过一篇描述性的论文。陈骏利用我国南方优越的地质条件,着手层控矿床研究。他历尽辛苦,跑遍了华南六省十几个钨锡矿区,搜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找到了丰富的地质论据,终于完成了20万字《论华南层控锡矿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的博士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取得了几项突破性成果:第一次在加里东构造层底部找到了古砂锡石,把我国的古砂锡层位向前推进了两亿年;确立了华南存在六个不同时代的矿源层;实验模拟了层控锡矿的形成过程……这些成果得到国内外许多锡矿专家的高度评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向他发出诚挚地邀请,欢迎他到英国做博士后工作。
陈骏抓住这一机会,于1988年9月10日赴英国做博士后工作。英国西南部的康沃尔地区是世界研究开发钨锡矿最早、最典型的地方,许多世界著名的钨锡研究专家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怎样选择博士后课题,是陈骏碰到的第一个问题。陈骏决心利用英国的有利条件,去做第一流的工作,主攻微量元素示踪问题。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陈骏先是一头扎进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查阅分析前人的大量工作,积累知识。在此基础上,他又亲自到康沃尔去实地考察。为了工作方便,他租了一辆山地车,一个矿区一个矿区地跑,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了五篇高质量论文,其中两篇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上。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1989年,陈骏回国后,立即投入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主持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东部变质岩分布区重要金矿类型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工作,并负责华南典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成矿模式研究。他和老师们一起历尽艰辛,总结出华南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的三阶段模式,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寻找金矿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个成功的科学家的成长,总是紧紧依附于时代的。陈骏始终把自己的科研方向瞄准国家的经济建设,到生产第一线去搞科研。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塔里木油田和长庆油田两个“八五”攻关课题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最近被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成的专家组评为优秀成果,其中一个还获长庆油田科技进步一等奖。
20年来,作为一位青年地质学家,陈骏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谈到今后,这位年轻的教授说:“我们这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历史注定了我们要负重远行。我们一定用自己的双肩担负起振兴祖国地质学的历史重任。”
1995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