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跋涉——记国家基金获得者陈骏教授

发布于:2008-04-03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从事科研工作,无异于艰苦的跋涉,地球科学则更是如此。   “刚开始的两年,是非常艰苦的,有时甚至是非常痛苦的。”陈骏回忆起十多年前跨入“层控矿床”研究领域时的感受。不过在说这番话时,陈骏的表情很平静,在他看来,艰苦的野外考察和大胆开拓创新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必备的条件。从爱上自己专业的那一天起,陈骏的人生就注定选择了“跋涉”。   陈骏1954年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迁回老家江苏扬州,父亲长年在外工作,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又要忙于田间劳作,陈骏从小养成了自觉学习和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尽管经常一生病就要耽搁好几个月的学业,他的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 。因为生病较多,少年时代的陈骏第一理想就是当一名医术高明的大夫或是医学家;而当他看到祖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时,又立下了当政治经济学家的志向。   然而,道路并不是按他所设计的那样。1977年,陈骏来到了南京大学,就读的专业是地球化学。原以为是读化学系,到校后才知道是地球科学系。陈骏开始有点情绪,总感觉到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进专业,不过后来他细细想了想,既然已经“阴差阳错”地走了这条路,青春年华就千万不能虚度,尽管这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不平的路,但它也是祖国建设事业的需要。大学期间,陈骏勤奋好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1979年,他提前毕业考取了本系硕士研究生。那时,陈骏已经决定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   不过,陈骏真正爱上自己这一行,是在经历了一件事之后。那是1980年,正在上硕士二年级的他在湖南省柿竹园钨锡钼铋矿区考察,当时矿区有个悬而未决的疑点和难题:明知道矿体中有大量的锡矿存在,但奇怪的是锡石却很少。由于矿体中锡的赋存状态不清楚,无法工业利用,因而矿区生产无法确定选矿流程,矿区上下心急如焚。陈骏返校时带回了几百公斤样品,正值暑期,当时火炉南京高温闷热,实验室密不通风更是像蒸笼一样,几个月苦干下来,陈骏的身上先是长满一层痱子,后又掉了一层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该矿体中的锡并不是如通常情况下那样存在于锡石中,而是包含在一种叫石榴子石的矿物中!难关攻破,下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个成果被矿区采纳投入生产,后来还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现自己的研究能解决实际问题后,陈骏便真正爱上了自己的专业。此后,他的选题一直面向经济建设,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攻读博士学位时选择的“层控矿床”领域、1989年留学回国后主持的“华南典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课题、后来又承担的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的两个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等都是如此。   1982年,陈骏师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徐克勤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国际上“层控锡矿”问题刚刚形成研究热点,而国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陈骏选了这个领域作为主攻方向。他长年累月地翻山越岭,跑遍了华南6省10多个典型矿区,搜集到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艰苦的研究后,20万字的博士论文完成了,课题取得了几项突破性的成果:首次在加里东构造层底部找到了古砂锡石,从而把我国古砂锡石层位向前推进了2亿年,在华南地区还发现了6个不同时代的矿源层。陈骏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内矿床学界高度评价,荣获了我国青年地质学家的最高荣誉奖励——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金锤奖”。   正是有了这种迎难而上的“跋涉”精神,陈骏翻过了科研道路上一座又一座山峰。他的身体素质并不好,但他的足迹却遍及了我国东南地区和西北高原的山山水水,英国的康沃尔地区也留下了他跋涉的痕迹。他先后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2部专著,分别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担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副组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1997年,他又获得了国家基金的资助。   当被问到英国留学结束后有没有考虑留在国外工作时,陈骏说,1988年他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邀请到那边去做博士后工作,在那里开阔了视野,接触到许多前沿性的课题,工作条件的确不错。博士后工作结束时,英国合作导师许以较好的条件有意挽留,但他仍按期回国了。他说他的理由有三个:一是我与学校(南京大学)签的合同是一年,我应该遵守;二是当时爱人摔伤了,思念心切;三是在英国的一年,始终与祖国和母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老师们和校系领导期待着自己回来,爱人摔伤后,也得到了学校和系里很好的照顾,我应该回报。陈骏的言辞之间,充满着对祖国和母校真挚的爱。   的确,从进南京大学的那一天起,陈骏就与这块培育他成才的沃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热爱上自己专业的那一天起,他就作好了准备要将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   现在,陈骏还担任着南京大学副校长的 职务,分管学校科研和外事等工作。同时,作为国家“九五”攀登计划和“九五”重大研究项目2级和3级课题负责人,他主持着“黄土高原化学风化过程与层圈相互作用”科研项目,还要带博士生、硕士生,承担教学任务,事情繁多,千头万绪,少了时间搞科研,他就把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利用起来做。他身上的担子有千斤万斤,以后的道路依然会充满崎岖,但是陈骏很有信心。他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历史注定我们的人生需要不知疲倦地跋涉!”   (兰亚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