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人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日前接到国际小行星中心通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65年10月1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513号小行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曲钦岳星”。这是继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已故教授戴文赛的名字用于命名小行星之后,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被命名的第二颗星,这在国内一所大学、一个系接连有两位教授的名字在国际上用于命名小行星,还绝无仅有。
今年64岁的曲钦岳教授,1957年夏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并留校任教。 1979—1983年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委、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1997年任南京大学校长1985、1986、1988年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届中美大学校长会议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团长,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通讯院士,1992年被聘为攀登计划项目《天体激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与研究》首席科学家,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2年—1994年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高能天体物理专业部组织委员会委员,1990年被授予美国西顿·希尔学院名誉博士,1991年被授予美国列文斯顿大学名誉博士,1992—1995年担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鉴于他在高等教育领域和科学研究上所作的贡献,美国巴尔的摩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美国印地安那大学授予他“有贡献的教育家”称号,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曲钦岳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等职。曲钦岳担任南京大学校长达13年之久,为南京大学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曲钦岳是我国在伽玛射线和X射线天文学领域从事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要著作有:《普通天文学教程》、《恒星大气物理》、《大学的使命与目标》等。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曲钦岳教授当选全国政协常委 浩翰无垠的宇宙,自古以来激起了多少人的向往、探索和追求。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曾出现过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天文学家,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一个广泛利用核能、计算机和进行空间飞行的时代已经到来。为了使有过灿烂历史的中国天文学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大批天文工作者在忘我的探索、奋斗着,我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曲钦岳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曲钦岳,男,1935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从事天体物理教学与研究,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科学人才管委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科院数理学部副主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钦岳43岁时被破格提拔为教授,45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时是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49岁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出任南京大学校长。30多年来在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领域获国内外各种奖励14项,发表70多篇论文,编写8本教材、讲义。担任国内和国际各种职务30多个,是我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天体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30多年来,为高能天体物理学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天体物理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2年曲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中国天文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他还被国家科委聘请为我国基础研究攀登计划《天体剧烈活动多波段观测与研究》的首席科学家。1993年3月,曲教授在中国天文学会七届二次理事会上郑重提出:“重振中国天文事业的雄风,恢复世界天文强国的地位,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这就是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
60年代初,曲钦岳和他的夫人汪珍如在研究中,发现当时的理论天体物理权威、苏联的索波列夫提出的B型发射星线谱的理论轮廓一文有错误,他们仔细的研究了导致索波列夫发生错误的原因,并给出了正确的结果。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并被《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转载,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曲钦岳指导学生赵家炳完成了《恒星的较差自转和谱线轮廓》的毕业论文,也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1978年由国际理论天体物理学权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文台台长奥斯特利克教授主编的《普林斯顿天体物理》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恒星自转理论》中还引用了这篇论文。
全世界天文学家的极大兴趣让曲钦岳和汪珍如意识到这一现象对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立即对其进行研究。1974年,他们完成《宇宙伽码射线爆的恒星超耀斑模型》论文,这是我国高能天体物理学领域中最早的重要学术论文之一,先后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和《天文学报》上,并引起国际天文学家的重视。
曲钦岳和汪珍如、陆谈、罗辽复等人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40多颗脉冲星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一条关于脉冲星能损率——特征时标的统计曲线,这条曲线与由磁偶极辐射模型导出的理论曲线很相符,并且证实了磁场衰减的存在。特别是根据这条曲线推测,JPl953仍然是一颗正常的中子星,只不过年龄较老(但远小于宇宙年龄),从而平息了国际上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这一研究成果以《脉冲星的统计分析和JPl953》为题发表在1976年《科学通报》上。这一研究成果获1978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
曲钦岳对于致密天体尤其是中子星作过深入的研究。1982年在希腊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的专业部会议上,曲钦岳报告了有关的论文,引起了与会者很大的兴趣,在这次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高能天体物理专业部组织委员会委员。
1978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高能天体物理专业组,由于曲钦岳在我国建立和发展高能天体物理学科中所作出的贡献而担任了第一任组长。1985年,汪珍如、曲钦岳、陆谈等人所做的“高能天体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汪珍如、曲钦岳、陆锬、刘金沂等所做的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研究》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今天,高能天体物理学已成为我国天体物理学中最活跃的分支之一,曲钦岳是这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D. Helfand教授建议在南京大学召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125次学术讨论会——中子星的起源和演化,曲钦岳和陆谈担任地方委员会主席。经过IAU的批准和认真、积极的筹备,中子星会议于1986年5月在南京大学顺利召开,获得了园满的成功。这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首次在我国举办的学术讨论会,它表明我国,尤其是南京大学的天体物理研究已经得到国际天文界的重视。
1986年下半年,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向中国政府提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对其中的“天文和天体物理中心”李政道建议设在南京大学,并且聘请曲钦岳任第一任主任。1987年2月23日,“天文和天体物理中心”正式成立。并于1988年召开了国际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会议。
曲钦岳教授从事天文科学研究的30多年,也是他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30多年。自1957年在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曲钦岳一直在南京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他先后主讲过“天文光学”、“基础天文”、“恒星天文”、“恒星物理”、“理论天体物理”、“热运动理论”、“量子力学基础”、和“天体物理辐射理论”等多门课程,编写过“天文光学”、“理论天体物理”、“恒星物理”、“天体物理辐射理论”和“热运动物理”等多种讲义;还是《普通天文学教程》的作者之一。汪珍如、曲钦岳编著的“恒星大气物理”于1993年出版,并获1995年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曲钦岳讲课生动简炼、推理严密、论证清楚,面且时时注意融进天文学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受到天文系各届学生以及众多教师的交口称赞,在南京大学也享有盛誉。
曲钦岳教授不仅做出了一系列出色的研究成果,承担过大量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而且还肩负着繁重的领导工作。1979年4月,戴文赛教授去世后,曲钦岳担任了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1984年8月,被任命为南京大学校长。当年他刚满49岁,是国内重点大学校长中最年轻的一位。自从担任校长以后,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行政领导工作上。他与学校其他领导一起努力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南京大学近年来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学术榜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取得这个成绩不是偶然的,是十几年来南京大学一直重视基础研究的结果。曲钦岳说:“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术水平、一流的人才培养。”曲钦岳认为基础研究贵在创新,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和学者必须到国际学术舞台上去竞争,必须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从企业争取到资助,奖励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和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教师和研究生。
1985年7月15日至7月18日,首次中美大学校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方面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10所院校的校长。曲钦岳校长任中国大学代表团团长。美国方面出席会议的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耐尔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等九所高校校长和美国大学协会主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穆勒为美国大学校长代表团团长。中美两国大学校长本着“增进联系与了解、交流经验与设想、发展友谊与合作”宗旨,围绕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校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评估以及两国大学问的交流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友好、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与会的中美大学校长。1986年7月,曲钦岳又率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赴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中美大学校长会议。1988年7月,第三次中美大学校长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曲钦岳仍任中方代表团团长。中美大学校长会议召开的历史性贡献是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使两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得以在更高层次、更广阔背景和更宏观的研究上展开。
1994年11月20日,国家教委组织的由12所著名高校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通过了对南京大学实施‘211工程’的部门预审。专家组的评审意见认为:“南京大学已经成为我国一所基础坚实,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曲钦岳教授数十年来孜孜不倦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多年来兢兢业业于学校的行政领导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4年,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除了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外,在国际上也颇有名望。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通讯院士,1993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还获得美国西顿希尔学院和列文斯顿大学荣誉博士等称号。此外,1986年,曲钦岳校长还荣获美国巴尔的摩市(太阳城)荣誉市民称号。同年他又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颁发的“有贡献的教育家”奖状和奖章。
(本刊摘编) 一九九八年·夏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