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七月,梅雨尚未过去,酷暑已经来临。在这样湿热的天气中,年过七旬的王德滋却照常上班,他要利用暑假进行科研。
两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影响了王德滋的一生。一位是他的同乡、我国地质学奠基人之一丁文江。他在一次调查煤矿过程中,不幸因煤气中毒而去世,年仅49岁,这在少年时期的王德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位是地质学家谢家荣,他写了一本名为《地质学》的书,当王德滋在邻居家读到这本书时,一下子就被书中那一幅幅美妙的地质现象照片所吸引。在高中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把报考中央大学地质系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并且如愿以偿。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从事地质工作十分艰苦,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王德滋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并积极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
1950年,王德滋成了新中国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留校任教后,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了祖国南方的万山大川,专攻花岗岩和火山岩。
不久,初出茅庐的王德滋就崭露头角。他在南京附近的娘娘山发现了罕见的碱性火山岩,并确认娘娘山存在一个距今一亿年左右的古火山口。从那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依靠罗盘、铁锤、放大镜这三件“法宝”,踏遍了福建、江西和浙江三省的山山水水。
在以往的地质工作中,人们常将火山岩与花岗岩割裂开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王德滋却把火山岩与花岗岩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的新概念。他与同事合作进行“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花岗岩与成矿关系”的研究,1990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他仍主持一项与此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几十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10部,取得了十几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5项成果获得部省级以上奖励,对找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他运用板块理论研究江苏、安徽和山东地区的橄榄安粗岩,为我国东部地区寻找火山岩型金矿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研究火山岩的物质来源时,他在我国江西首次发现了多处S型火山岩,对进一步指导找矿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王德滋的科研生涯中,一大半时间都是伴随着行政职务度过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脚步。1997年,他在古稀之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禁惊问:他哪来的时间做学问?王德滋告诉人们,时间是一点一滴挤出来的。在“文革”下放农场期间,不能公开看业务书,他就把书一页页地拆散,剪成小片,随身携带,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看;在当领导时,他也不忘随身带上一本业务书,每逢开会时,或会前读一点,或会后看一会儿,哪怕只有几分钟的空隙,也要写一张读书卡片。在60岁以前,他每天至少有12小时以上的工作量。
经过王德滋等老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南大地质学系,不仅教学条件大大改善,而且科研实力也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他虽然已经不再有精力去野外登山,但是他仍然坚持在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工作。他说:“我70岁当选院士,年龄已经偏大了。今后的创新要靠年轻人,所以我要做好他们的伯乐、教练和参谋。” 1999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