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等一行四人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究会
发布于:2008-03-05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2007年6月1日至3日,“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究会”在江苏苏州召开。由南京大学副校长、我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带队,中心研究人员姚顺良、刘怀玉、陈黎阳等一行四人组团参加会议。
此次会议由外国哲学学会主办,由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的近三十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出席本次会议的俄方代表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泰,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哲学所副所长斯米尔诺夫以及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布洛夫等。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会上,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贾泽林先生首先强调,中国哲学界加强俄罗斯与前苏联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出苏联哲学是整个俄罗斯哲学史中的一个不容忽视与否定的重要部分与阶段;深刻反思苏联解体与苏联哲学之被终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不仅是俄罗斯哲学界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哲学界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教授指出俄罗斯文化的前现代性与当今时代对后现代性的呼唤相吻合,怎样评价俄罗斯文化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此外,与会者还就二十世纪俄罗斯宗教哲学、俄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俄罗斯思想与文化的特性、苏联哲学的历史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会俄方代表列克?托尔斯泰、斯米尔诺夫以及布洛夫分别就“20世纪俄罗斯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19世纪初俄国哲学家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类型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和“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等题目发言。会议代表尤其对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现状问题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进行了富有价值的交流与辩论。
此次会议上,我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作了“德波林《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一文的解读”的学术发言,形成了一个亮点。他对前苏联著名哲学家德波林同一篇著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六十年代出现“两种不同版本”现象之意识形态成因及其深刻思想史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揭示;指出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历史概念”被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粗暴地删除与遮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其教训需要我们汲取。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瞩目与较为强烈地反响、回应。另外,我中心研究员姚顺良教授、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还就列宁哲学思想的第二国际形成语境及其发展阶段、普列汉诺夫与卢卡奇的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概念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他们的发言也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与反响。
会议期间,俄方代表分别向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赠送了俄罗斯刚刚出版的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六十周年的著作,表达了加强中俄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相互交流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