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邢定钰教授
“在上课的时候,我会跟学生讲,学物理需要一定的智商,你能够考进南大物理系,你的智商基本上也够了,下面就需要你的勤奋。一个人的一生就像长跑,你必须一直勤奋地跑下去,可能稍作休息,你就要落后了。我想,我也算个勤奋的人吧。”
在采访邢定钰教授时,这位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如是说。他身材高大,脸上始终露着谦和的笑容。
像众多痴心于科研的学者一样,邢定钰每天的生活状态就是一个字“忙”。上午、下午、晚上,一天三个单元的时间他毫不犹豫地都留给了他的工作。邢定钰说:“我是33岁才读研究生的。人过三十,从零开始。但我终于圆了想在科学上钻研下去的梦想。”
1978年,在离开母校11年后,邢定钰如愿考回南大攻读物理系研究生,之前,他先是在泰州红旗农场按解放军编制劳动了一年多,后到徐州市半导体厂工作,又干了8年多。在厂里时,身为技术骨干的他颇受重视,但他一直觉得在厂里做的那些东西,仅是重复别人而已,创造性不多。一听说恢复考研制度,邢定钰毅然决定考回南大。
从此,邢定钰把根扎在了菁菁校园之中。
因科研和教学能力出色,1985年邢定钰破格升了副教授,从1986年到1988年,他到美国休斯敦大学物理系和德州超导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该中心正位于国际超导研究的前沿领域。
做访问学者期间,邢定钰在科研上实现了一个大的飞跃。他在半导体的热电子输运理论和高温超导的有关理论方面做了一组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重视。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的几篇论文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如关于解释高温超导体正常态输运性质的一个理论受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MOTT教授的重视,他亲笔写信给邢定钰,表示对该文很感兴趣,并寄来了他的论文进行讨论。
访问学者期满后,邢定钰没有留恋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爱人一起回了国。邢定钰将自己的学科前景定位于中国这一片热土上。他心里很清楚, 尽管国外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远好于国内, 但是留在美国,可能只好继续做访问学者;要搞科研的话,与其一直寄人篱下,不如自己开辟一方天地。
回校后,邢定钰很快升了教授、博导,这意味着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研究了。邢定钰将关注点放到了凝聚态理论的几个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十余年来,他理论研究与实验相结合,在量子输运理论、巨磁电阻理论、高温超导电性、磁性纳米结构以及低维系统中相变等课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年来在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美国的《物理评论》上77篇,《物理评论快报》上8篇。研究成果被SCI学术期刊上的一千多篇论文所引用, 除去自引后,正面他引论文八百多篇。他还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担任攀登计划“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1998-2000)和973项目“人工带隙材料的物理机制、制备及其应用”(2002年起)专家组成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理论物理专款学术领导小组”成员。
1997年,他的研究成果“半导体热电子输运的非平衡统计理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继而,他与合作者对磁性金属纳米结构和氧化物的巨磁电阻效应和理论做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智慧与辛勤的汗水汇成另一个硕果——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该项成果获得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1年教育部的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该理论是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个国际前沿研究课题,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前景方面都有重大意义。目前,自旋输运已成为21世纪国际上新兴的自旋电子学的基础。该项目中,他们在发展磁性金属多层结构输运的解析理论的基础上,纠正了过去理论中的不合理部分,把传统的电荷输运方程推广到矩阵形式的自旋输运方程,能正确地计算巨磁电阻的角度依赖性,得到理论与实验结果的一致,并对该理论作了量子格林函数方法的推导并推广到包括自旋反转的情形,进而发展了磁性颗粒系统的巨磁电阻理论。他们建立了包含自旋反转效应的铁磁隧道结的隧穿磁电阻公式,并用以解释各类铁磁金属和氧化物隧道结以及隧穿型颗粒系统的巨磁电阻行为, 邢定钰曾应邀在每年一度的美国物理学会的三月会议上做该研究成果的邀请报告。他们提出的掺杂锰氧化物中的庞磁电阻起因于温度诱导的安德逊型金属-绝缘体转变的模型成为国际上一个有影响的理论,被《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人称为对庞磁电阻理论做出突出贡献,单篇论文被国际同行他引一百多次。 他们发展的一个金属薄膜的输运理论建立了一个联系半经典和量子理论的新公式,被国外同行连续在五篇论文的摘要中引用和在正文中详细介绍,并被推广应用到理论和实验结果的定量比较。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邢定钰也十分看重情商,那就是——勇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能够振奋、和周围同事精诚合作的精神。他谦逊地讲:如果说我在科研上取得一点成绩,绝对离不开老师们的培养,同事们的合作,和学生们的努力。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很多。对于情商的重要性,他在承担一系列管理工作后,体会更深。
1999年,时任物理系副主任的邢定钰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曾被世界著名的Nature杂志誉为在亚太地区(除日本之外)科学研究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代表,拥有一支团结和谐、积极进取、思想活跃、学风严谨的科研梯队,不仅有3位中科院院士——冯端教授、王业宁教授、闵乃本教授,还团结着一批青年才俊——王牧、王慧田……。实验室首任主任是冯端院士,第二任是闵乃本院士。现在,学校把第三任主任的重担放在了邢定钰的肩头。
邢教授介绍说,在他的任期内,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争取完成2005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优的任务,二是为筹建国家实验室做些准备。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分为A、B、C三个等级,各占15%、70%、15%,评估为C类的等于亮起黄牌,重点实验室的牌子将岌岌可危。在过去的4次评估中,南大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每次都获得A的好评,尤其是2000年更是取得了排名第一的好名次。邢定钰说:“2000年评估时,我刚上任,基础全是前人打好的,我一身轻松参加评估,分享到了评估优秀的喜悦和荣誉。但2005年的评估,我感受到的压力就大了,恐怕不仅要保持A,还得继续努力保持一个好名次,否则,领导方面就无法交待了。”邢定钰半开着玩笑。
至于国家实验室的筹建,邢定钰解释说:“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不一样的。目前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规模只有几十人,而国外的国家实验室规模可达上千人,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群体,参与其中工作的可能会有好几个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现在,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打算学习西方国家实验室的建构,从基础好一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筹建国家实验室,南大便是参选者之一。竞争很激烈,但我们会努力的。显而易见,如果能在南大建立一个国家实验室,对南大学术地位的提升将多么重要!”说到这里,邢定钰一脸凝重起来。
是的,身为南大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从来不敢懈怠。处理好行政管理工作,还得兼顾自己的学术研究,所以,在晚上或者周末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他总是来到办公室,或者和自己的10多个研究生讨论,看看他们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者为研究生论文把把关,再或者就是埋头阅读最新的文献。“科学发展那么快,可以说每天都会有新的创见。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一样,人文科学需要的是积累,但自然科学发展飞快,如果在某一阶段停滞不前的话,你就会跟不上国际上科学发展的速度,而且很多东西你会越来越不懂。”
邢定钰是93年评上的博导,那一批国务院批准的博导到70岁才退休, 还要为南大努力工作十多年。他的爱人是东南大学物理系的教授和博导, 见他吃了晚饭又匆匆出门,虽习以为常,却忍不住心疼地说:“你何必那么辛苦呢?”邢定钰满怀歉意笑笑,又踏上了去实验室的那条熟悉的小路……
(朱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