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发扬人梯精神大力培养新秀

发布于:2007-04-30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王德滋    最近,我光荣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最高荣誉。之所以取得这个荣誉,主要应当归功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党和人民的长期培养,指引并鼓励我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入党四十多年来,我一方面积极完成党交给我的每项任务,另一方面又努力为自己所热爱的地质科学事业多做贡献。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困难,我始终坚持这个方面不变,锲而不舍.毫不动摇。没有党和人民的长期培养,就不可能获得今天的荣誉。    第二,应归功于老师的培养,如徐克勤教授,郭令智教授、张祖还教授、孙鼐教授,还有已故的李学清教授等。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没有他们的悉心教导,传授知识,指导科研,就不可能有自己的今天。饮水思源,我将终生铭记他们的培育之恩。    第三,应该归功于自己所属的岩石学科组以及多年来和我合作共事的科研集体。这是一个老、中、青结合,非常融洽的集体,没有他们的通力合作和支持,我不可能获得这个荣誉。所以,这既是我个人的荣誉,同时也是我们这个集体的荣誉。    我今年已七十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虽然现在人的寿命普遍比过去长了.但必须承认精力是逐渐衰退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回忆十年前我刚从学校行政岗位上退下来时,那时年龄刚过六十,精力还比较充沛,在培养人才和科研第一线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在十年过去了。在未来的岁月里.或者说在今后的十年里,我该发挥什么作用?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除了继续在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外,今后应当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因为培养跨世纪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将成为南京大学2 l世纪初能否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最关键的问题.要有紧迫感。我必须在自己的晚年在这方面多做贡献。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当好伯乐。发现人才,我所在的地球科学系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已有30多位,可谓人才济济。我分析了他们的状况,至少可有三分之一有希望成为青年学科带头人,更多的成为青年学术骨干。造就一支富有朝气的青年学者群,是未来南大地球科学系愈办愈兴旺的希望所在。    二是甘当教练,发扬人梯精神。这里所指的教练有些不同于体育教练,体育教练对运动员实施非常严格的训练。但从“教练”这个词的含义来说.也可以引用到师资培养上来,就是应将青年人推到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自己逐步退到二线。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是科学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出成果的高峰期,应该充分激发他们的活力,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主力军作用,或者说给他们“压担心”,使那些富有才华的青年人早日脱颖而出。最近.我参加了国家基金的评审工作(每位可得60万元),规定申请人的年龄必须在45岁以下,道理也就在此。    三是发挥咨询作用,发扬学术民主。年岁稍大的人有较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应在学术问题上当好青年教师的顾问。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选择前沿研究方向,鼓励支持青年人搞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而不宜要求年轻人完全按照我们的路子走,他们应该具有自己独创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要发扬学术民主,多和青年人交朋友,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我现在正主持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课题名称是;“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成囚与地壳演化”,时间跨度四年(1997~2000),课题组成员多半是年轻人,通过这项课题的执行.不仅要获得优秀的科研成果,而且更具长远意义的是,带出几位青年学科带头人,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事在人为,通过全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两个目标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