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滋教授的名字是同他杰出的岩石学研究分不开的.是同他的许多“首次发现”联系在一起的。
早期他曾从事华南加里东期与燕山期花岗岩的综合对比研究,获突破性成果。
八十年代,在华南发现罕见的幔源花岗岩,证实其为蛇绿岩套的浅色成员,由玄武岩浆结晶分异形成。
九十年代,系统研究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的形成机制,确认它是典型的后造山花岗岩,受拉张构造制约。它在国内较早注意到火山岩与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提出“次火山花岗岩”的新概念。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与美国学者同时期的工作平分秋色。在“时问、空间、成岩物质来源”一致的前进下.认为某些花岗岩实质上是流纹岩、英安岩所构成的中心式火山机构的“根”,并以此作为判别花岗质火山一侵入杂岩的标志。他运用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在苏、鲁、皖地区划分出“橄榄安粗岩”省,其南北两侧均为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省,形成特征的“夹心式”分布格局.认为是在两大动力体系的影响下形成.这个工作取得的成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又在华南陆续发现证据确凿的S型火山岩,突破了前人的观点,并阐明了这类火山岩与锡、铀的成矿关系。这项工作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王教授是富有的。从1950年毕业至今,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多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出版10部专著、译著,发表一百多篇文章。
当他接到中科院的通知、获悉当选院士的喜讯后,他首先想到是党和人民的长期培养,老师的培养,还有自己合作的同事。谈到今后,这位古稀老人说,现在身体还好,精力也还不错,主要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当好伯乐。发现人才;二是甘当教练,发扬人梯精神;三是发挥咨询作用。为年轻人脱颖而出当好参谋。 这就是王德滋,一个把自己志趣、研究、学问都献给我国岩石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