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匡亚明同志的高贵品质把南京大学办成一流大学
发布于:2007-04-17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我校名誉校长匡亚明同志于1996年l2月16日l2时45分不幸病逝.我们为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而深感悲痛。匡亚明同志的逝世,对我校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巨大损失。
匡亚明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却留给了我们一笔办好南京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老校长的遗志,完成他的未竟事业。为此,党委和行政号召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向匡亚明同志学习。
——我们要学习他一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办教育的精神。
匡亚明同志一向认为,要办好一个学校.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早在1955年,他就指出:“一所大学,如果没有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学校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依靠的问题很重要,刘备依靠诸葛亮,不惜三顾茅庐。我们对教师也要真心实意的依靠“。1963年,他到南大上任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门拜访老教师,征求办好学校的意见。1978年,已经72岁高龄的匡亚明同志重新担任南京大学的领导职务,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为学校延揽人才。著名戏剧家陈白尘,在文革中深受迫害,到1978年尚未复职。他多次亲自登门求聘,陈白尘为他的诚意所动,同意应聘,并出任中文系系主任。著名古典文学家程千帆教授和英国文学专家张月超教授,原在其它大学执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遭种种摧残和不幸。文革结束后又都被勒令退休,工资微薄,处境凄凉。匡亚明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数次专程拜访,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将他俩一起请进我校,除支付工资外,还破例给他们每月加100元补助费,井妥善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和治学条件。他们安居乐业,潜心治学,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显著成绩,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匡亚明同志不仅关心教师,对其它各支队伍也都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机关作风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因此,他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衷心爱戴。
——我们要学习他一贯重视并致力于校风学风建设的精神。
匡亚明同志一贯重视并致力于校风学风的建设。他说:“建设良好校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社会主义大学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校风呢?匡亚明同志早在1963年到校时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大学应当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浓厚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严肃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活泼的社会主义文娱体育空气。这四种空气是相互联系的,综合起来就是校风。匡亚明同志认为,建设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好的党风。他说:“我们的党是执政党,要做好学校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素质。要以好的党风,带出好的校风。“针对党内存在的问题,1962年他撰写发表了<学习列宁风格>的长篇论文,强调: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都应该像列宁同志那样学习和工作,努力克服官僚习气和脱离群众的倾向。1965年,南大教学用房矛盾突出,他果断决定,把校部机关全部从楼房中迁出,搬进刚建好的简易平房,将楼房改为教学用房。自此。校部机关在平房办公达20多年。1978年,他恢复工作后,组织上准备给他分配住房,但他坚持留在“文革”期间居住的l4舍,并表示,在教师住房没有解决以前。我不会搬进南大的其它宿舍。
为了创造好的校风环境,作为一校之长,他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在他的指导下,学校逐步建立健全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者必究。正因为在匡老的影响下,我校几届领导集体始终把学风校风建设当作学校的基本建设力求抓好抓实。
——我们要学习他雷厉风行。锲而不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
雷厉风行、锲而不舍是匡亚明同志有口皆碑的一贯作风。他一直要求机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对教职工来信来访.要迅速给以答复。凡是能通过电话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许搞文来文往。而对于部分同志工作上的敷衍塞责,相互推诿,拖拉疲沓的现象,则决不轻易放过。一天中午,他在家中打电话,机房没人接,他便立即赶到机房,发现值班人员正在打扑克,当场进行严厉批评。此后。机房便再也没有发生此类问题。至今,上了年岁的南大人都会记得,1963年.在他来南大不久,有一次召开全校大会。由于有关部门事先未对“麦克风”线路做认真检查,以致在大会中途,突然话筒发生故障.致使大会停开一个多小时。事后.匡亚明同志对此严肃处理并以此为突破口,大力整顿机关作风,使所有机关干部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增强了工作责任感,这种影响延续到至今。
——我们要学习他“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
匡亚明同志“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远见卓识和身体力行等方面、几十年来,他一贯坚持以创办一流大学为己任。70年代末他复出不久。就及时提出了“作为重点大学,不仅应办成有国际影响且富有特色的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还应当办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1978年、1979年他两次率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赴日本和美国考察高等教育。通过考察,他一方面虚心学习和吸取国外办学中成功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与一些大学分别建立了科技文化上的联系与合作。1979年11月,他在考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期间。与该校史蒂文·穆勒校长探讨联合办学的可能性。之后.经双方努力.于1986年建立了“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10年的实践证明,“中心”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联合办学的一个成功范例。
1983年夏,原教育部在武汉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匡亚明同志与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大连工学院名誉院长屈伯川等人磋商后,联名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写信,提出了国家要重点投资一批重点大学的建议。他们建议:在全国700余所高等学校中,选出几十所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较高,规模也较大的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重点,推动这些院校迅速扩大规模,以办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流大学。这个建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被作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提交中央书记处讨论。后来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相继向部分高校提供重点投资。实际上我们今天实施的“211工程“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匡亚明等同志lO年前那个美好设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
匡亚明同志非常关心年轻学生。“文革”结束后,他发现不少大学生汉语言水平很低,在他的倡导下,1980年下半年,南大率先在全国开出大学语文课,并把它列为全校文理科各系学生的共同必修课目之一,他自己还亲自授课。在南大的影响下,全国各类高校都陆续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实践证明,大学开设语文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考分析能力,而且对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学习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求索精神。·
1981年。已是75岁的匡亚明同志退下领导岗位,但他仍以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自勉,开始撰写<孔子评传>o从此,他临池不断,笔耕不辍。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主编,他引领编撰者从两千多年在文、史、哲、农、工、医、政治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精选200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评述.由微见著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
一个几乎与世纪同龄的老人。亲自主持本世纪规模最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并担任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他反复告诫丛书编撰人员:“这200部留给后人,留给历史的学术著作,一定不能有次品,最好都能是精品。’’从严把丛书质量关,先时他每部书稿都亲自审阅。前年他连续生了两次大病,前去探视的人们纷纷安慰他说:“您安心休息吧,丛书已出到30部,够多了”他却说:“我想的不是30部、50部、100部,而是200部”。
今年5月中旬。已出版的50部思想家评传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匡亚明同志不顾91岁高龄亲赴北京,并自己撰写发言稿。丛书在北京受到热烈欢迎,江泽民、乔石、吴阶平都欣然为丛书题词,丁关根、李铁映先后专程看望匡老,并高度评价他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做的贡献o.
从北京回来后,匡亚明同志又紧张地开始了丛书的编审工作,并酝酿在香港召开“中国思想家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工作。
11月1日,在南京考察工作的胡锦涛同志,专程到匡老家中看望,高度评价丛书“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很重要o”省委书记陈焕友对评传出版工作,宅给予高度重视。
超负荷的工作,终于使这位意志非凡的91岁老人倒在写字台上,.他未能亲眼看到200部评传丛书的出版,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
今天。我们学习匡亚明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像他那样不断进取,敢为天下先,完成他的未竞事业。要保证在省委的领导下力争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200部评传这一重要任务,这也是匡老生前的最大心愿。匡老从到南京大学的第一天起,在30多年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把南京大学办成一流大学。匡老晚年看到南京大学在国内外学术地位的不断提高,从心里感到无比高兴。我们一定要学习匡亚明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学习,增强凝聚力;学习他雷厉风行、锲而不舍的作风,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学习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办出南京大学的特色。我们相信,在党委和行政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一定能实现匡亚明同志的遗愿,完成南京大学“2ll工程”的宏伟目标,把南京大学办成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