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周晓虹和他的“轰动效应”

发布于:2007-04-02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又是色浓叶红、瓜果飘香的时节,38岁的青年教师周晓虹也感受着秋天里的喜悦:不久前,他被评聘为社会学教授;在第1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他获得特等奖教金。 教师节那天晚上,他送走最后一批拜望他的学生,抬眼望着天宇的星河和这座城市的一片灯海,嗅着隐隐浮动而来的桂香,心里荡起一阵为人师者的欣慰…… 也刚好是在11年前,他以一名医学学士的身份,考取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弃医从文,也许并不很特别,但现在想来。潜意识里确实有那么一股从治病救人的医生转而更好地为一个牡会大机体望闻问切的愿望。因为,做一个社会的“把脉者”,最好的职业莫过于社会学了。 在我国社会学事业百废待兴又飞步发展的那些年里,周晓虹把熟知生理病理的眼光转向到社会心理,在费孝通、孔令智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妊关注改革大潮给人们的社会心理所带来的影响和震撼。三年的学业,赋予他新的目光打量这个处在大转型时期的社会,赋予他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倾诉给同道者的强烈愿望。 1987年,他毕业后选择了讲坛生涯。对南京大学这所百年学府里的大学生朋友来说,周晓虹在讲台上的身份意味着一个新名词:社会心理学。第一秕的修读学生中,好多人是冲着这新名词来的。 随后的日子里,一个新名词打开了修读者的眼界,一位叫周老师的年轻的略带沙哑的又富有抒情性的声音,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容纳近200人的教室的后门开了,后面挤满了人,教室窗户开了,窗外挤满了人。 听过周晓虹课的学生们,喜欢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概括这一现象;此所谓“轰 动效应”。 ——8年来,他一口气开设了lO个学期的社会心理学全校公共选修课。教务部门统计,每学期修读的人数在200--600之间,前后共达4000人。 ——8年来,他还连续又开设了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战略与战术等10门课程。 ——公共关系课程,原计划选课人数200人,结果有880人选,广告战略一门课。选修者达1200人,学校决定把上课地点由教室改为大礼堂。 ——8年来,每当新学期选课计划一出台,老生们总是充当新生的参谋:选周老师的课,味道好极了。 轰动效应源自周晓虹在讲坛上气度儒雅的举手投足,扬眉瞬日,更源自他开设的课程本身独特的内涵和展示给学生们面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视野。 一位选过他课的同学这样说:“周老师的课跟社会生活贴得很近,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连得很紧,所以他的课能在我们中间引起轰动。”周晓虹说:引起“轰动”不是他开课的除衷,让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调适自身,更好地走向社会,是他授业解惑的出发点。 从“代沟”到“文化反哺”,从“从众心理”到“制造时尚”,从“国民性格”到“农民心态变迁”,他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扇慧眼观察社会的视界,让他们握有了一张张走向社会的“名片”。 在开课的“轰动效应”之后,他指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实践和动手能力。他带领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仪征化纤公司、江苏南方天奇集团等企业的CLS设计活动,完成了南京电视台和浙江圣达公司委托的社会调查。今年暑期,周晓虹又带领研究生们奔赴苏南、华北农村,实证调查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心理变迁…… 走下讲台,周晓虹还多次组织江苏社会心理学界的专家们走进大学生中间,正视青年学生关注的择业、婚恋、心理障碍等热点问题,为他们解开疑结。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平时总是疑心别人说他的坏话,惶惶不安中向周晓虹咨询,经过多次疏解,他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一位在竞争压力下丧失生活信心的青年,在周老师的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走上新的岗位。他来信对周晓虹说:一个住院医生能医一时一处之疾,而心理医生能治一生一世之患,相比之下,功德无量…… 无论是在讲台上还是心理咨询中,周晓虹提供的并不是“万金油”或者“文化快餐”。因为在他开课的“轰动效应”背后,有着实打实的“台下十年功”。11年来,他出版专著6本、译著6部。主编书4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全部成果400万字。在我国社会学界出版物的评估中,他的三部著作进入了“社会心理学类”的前10名,引起了学界的轰动。 忙碌之中,周晓虹常常怀着种种愉悦和感激:他庆幸11年前的选择,他感激沸腾的社会生活和轰轰烈烈的变革大潮,给他作为“把脉者”的机遇灵感和理性,他感激讲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目光和年轻的脸庞,给他以永不枯竭的教书育人的动力和自信…… (月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