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媒体报道

用诗人的心对待知识和学生---访校特等奖教金获得者林德宏教授

发布于:2007-04-02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仲秋时节,记者采访了林德宏。这位多次获校、省级优秀教学奖的教授切入话题后强调说,同学们不仅要花精力来学习知识,而且要把知识学活;知识并非装得越多越好,僵死的知识装多了就会减少思想的自由空间,从而窒息大脑。缺乏创造性的学习会使真理在学习它的人那里走样,这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说:“真理不怕重复,但怕简单的重复。” 这位有着诗人一样心境的教授,在今年的教师节,荣获了南京大学特等奖教金。 林教授常常给他的学生讲一个他自己的故事。1991年,他应邀到剑桥大学参加第六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在一个星期时间里,他每天都要步行去 三一学院礼堂,在牛顿的塑像前伫立良久。他望着牛顿,与牛顿默默对话,这时他听得见自己的心跳,感到浑身发热,追求知识的欲望如浪潮一样冲击着他的心灵。最后一天,他来到牛顿的像前,仰首看着高高的基石上的牛顿,深情地吻了吻这位伟人的脚,以此向他告别。 对牛顿的这种深情其实是林教授对知识的虔诚。林教授并非盲目地崇拜着牛顿,他在他的著作里讴歌牛顿的伟大,也批评牛顿由于其所处时代而产生的缺撼。 他对亚里士多德、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4位他最崇敬的科学伟人无一例外地持着这样的态度。今年他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恩格斯·自然哲学·新世纪》一文中如是说: “躺在伟人的足迹上赞美伟人,这其实是对伟人的不恭。”他的另外一句话这样说道:牛顿把自己比作巨人肩上的矮子,我们也要向高山上的小草一样,要超过前人。 林教授以山顶的小草的目光审视着高山一样的前人,同时也兴奋地看着他的学生在他双肩的支撑下成长起来。因为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突出,去年他以最多得票数获得第三届“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1978年,他开始指导研究生。而今,他的研究生中有的已经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全国理事会的常务理事,不少人成为教学科研领域的骨干。这些人当初是带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来读他的研究生的,因为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横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这令林教授回想起来感慨良多。他说人才应该是有着非常鲜明个性的人,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盒没有差别的大头针。 林教授认为,研究生不是本科生的继续,应该以研究为主,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他要求学生有一种创造意识,要对人类知识大厦的建构有所贡献。这个要求说低不低,说高不高,在林教授看来,人类知识大厦的建构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自己的见解,那便算得上贡献。林教授说,一个学生真的理解了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用一小时能讲清楚,用十分钟也要能讲清楚,用一句话也要能讲清楚。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对知识融会贯通,有自己的看法。林教授上课,常常讲各学科科学名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他说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同学们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学科有别,方法相通。有了方法,同学们就可以掌握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并且从这些没有学过的知识中创造出新的知识。不掌握方法,学生就会变成知识的仓库,而遗忘会残酷地清理掉仓库中那些背下来的死知识。 林教授把他的学生作为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格外尊重他们的个性,也充分尊 重他们的人格。他很自豪地说,这么多年来,他没有要学生为他抄过一个字,没有把学生的任何劳动成果据为己有。1981年,上海《自然杂志》向他约稿,他找了几个研究生开座谈会,后来是他的3个学生在杂志上发表论文,他没有在任何一篇文章中署名;和自己的学生张彦合著《系统自组织概论》,他坚持自己是第二作者,因为张彦的工作比他多。 林教授不仅是研究生的好导师,也是本科生的好导师。去年他被聘为文科公共基础课首席教授,主持《哲学概论》课的教学,在系内为本专科生开设了“文化与当代中国”、“现代科技与社会”等讲座。此外,他还连续几年为系内本专科生开设了《科学思想史》课程。这门课1989年获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优秀奖。在课堂上,无论是对本专科生,还是对研究生,他的讲授都充满激情。和他接触久了的学生都说他有诗人的气质。 采访结束前,林教授透露了一个秘密,他正准备出版一本诗集和一本哲理小品集,手头的作品已经差不多了。他说很多年后,他的那么多著作都可能被人忘记,但是这两本小集子中也许会有一两句话被人记住,因为诗歌是一种更容易被人记住自寺知识的形式。 做一个诗人,用诗人的心来对待知识和学生,这就是我们的好老师林德宏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