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在第七届国际免疫球蛋白A肾病研讨会上。如潮的掌声中,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国女医生缓步走上讲坛,为大会作报告。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走上这个代表世界前沿水平的国际肾脏病专题讲坛。她,就是我国优秀的肾脏病学家刘志红。
今年年初刘志红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663位、女院士占36人、平均年龄高达69.6岁的总体情况下,年仅45岁的女院士刘志红教授堪称凤毛麟角。
刘志红现任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副所长。她基础知识功底扎实,对临床及基础研究均有很深的造诣,富于创新性及钻研精神。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注重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结合,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性强、实用性优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肾脏病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刘志红教授在国内外共发表论著202篇,被SCI收录38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刘志红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称羡,而她勤奋刻苦的科研精神以及朴素纯真的爱国心更是为世人所称道。
“刘是我见到的最勤奋、最刻苦的人”
刘志红早年就读于新疆医科大学医疗系,从学医的第一天起,她便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医学专家,悬壶济世。正是在这个信念的激励下,1986年,刘志红作别亲人和襁褓中的女儿,远离新疆考取第二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投师于黎磊石院士门下,潜心学习,这一别就是八年。在这八年里,她心无旁骛,刻苦钻研,为日后的深造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从事IgA肾病和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先后有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问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和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1993年,刘志红来到美国国立卫生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深造,这里有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有浓厚的科研氛围,几十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在此工作过。她决心加倍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美国国立卫生学院又多了一位中国女性忙碌的身影。1994年冬,华盛顿遭遇一场半个世纪罕见的大雪,交通瘫痪,所有的学校停止办公。清晨起来,刘志红犯难了,实验室里还有数十只实验用转基因糖尿病老鼠等着她喂药喂水,但住所离学院还有好长一段路……连续3天,庞大的国立卫生学院人去楼空,只有刘志红独自在没膝的大雪中往返、奔波。两年中她先后取得了3项国际领先成果,两次在美国肾脏病年会上宣读论文。她的美国导师兴奋地对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学科带头人黎磊石院士说:“客座研究人员一般要两年才能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刘志红却在一年之内就发表了重要论文,真是个奇迹。刘是我见到的最勤奋、最刻苦的人。”
从美国归来,刘志红既不谈休假也顾不上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三天就投入到实验室紧张的工作当中。回国八年来,她始终保持了这种勤奋拼搏的精神,长年不休假,每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都是快去快回。1999年哈佛大学为她提供兼职研究职务,但考虑到研究所正在进行紧张的研究工作,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志红的勤奋,结出了累累硕果:1998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通令,授予刘志红一等功;200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同年,获中国工程院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然而刘志红没有陶醉在琳琅满目的奖章的光辉里,她同时主持负责军队“十五”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重大项目,努力攀登肾脏病医学的一个又一个高峰,同时还一丝不苟地负责病房治疗工作以及在南京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她每天工作至深夜,节假日也不例外。在研究中,她对实验精益求精,对实验数据的要求近乎苛刻。熟悉她的人说,要找刘主任,最好的时间是每天晚上十点以后打电话到实验室。她这种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的一批年轻人,研究所里好学上进蔚然成风。 “我是中国人,有一颗中国心” 军队的不少医学专家,至今仍对刘志红的一段话念念不忘。那是1996年4月,她在全军医药卫生杰出中青年基金擂台赛上,从容地应对专家们的一连串提问。突然,一位老专家用英语发问:“你在美国国立卫生学院取得这么多成就,那里的条件如此优厚,为什么还要回国?”“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我是中国人,有一颗中国心,为什么不回国?”刘志红不假思索,用同样流利的英语回答。
掌声顿时响起。出众的才华征服了30多位专家,“一颗纯真的中国心”更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刘志红在擂台赛中获得全场惟一的满分。
刘志红是一位高产的科学家,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问世。近几年,她先后发表论文150多篇,完成的科研成果有4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如此高产,对于像她这样资历的临床医学工作者而言,简直有些不可思议。了解她的人却说:“刘志红就应该取得这样的成绩,因为她就活在那样的境界里。”
然而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1993年,刘志红在美国国立卫生学院深造时,最使她感到触动的,不是那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也不是那浓厚的科研氛围,而是中国肾脏病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刘志红心中产生了一个梦想:要让中国的肾脏病学研究赶超世界先进。“一颗纯真的中国心”激励着刘志红在风雪中奔波、在寓所中发奋、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取得了令导师刮目的成绩。
1996年,她带着自费采购的上万美元国内奇缺的实验试剂、设备器材及文献资料,满满当当地装了4大木箱,回到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她将要在这里实践她的光荣梦想。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科学家,她深知人类基因的研究必须要结合临床才能使其真正造福于患者。一个新的想法跃入脑际:在人类基因临床医学研究尚未开展的情况下,从疾病的多样性入手,阐明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性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在肾脏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个体化治疗上找到突破口。刘志红每天做上百个标本,从病人身上抽血取样、提取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扩增、电泳到观察分析结果,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准确选取了关键性候选基因,使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98年11月,刘志红在第31届美国肾脏病年会这个被国际肾脏病学界公认为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学术讲坛上,从基因水平揭示了免疫球蛋白A肾病与紫癫性肾炎的发病机理,为这一近20年来肾脏病界反复争辩得不出结论的国际性难课题得出了完满结论。
从1998年开始,连续三年,刘志红年年被邀请在美国肾脏病学会年会上作论文报告,中国肾脏病学研究取得的成就赢得了世界同行的尊敬。
然而刘志红的梦想不会仅止于此,她的奋斗也不会仅止于此,她始终牢记着导师的话:“我们是中国的国家队,就是要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导师的这些话,激励着刘志红朝世界肾脏病学研究的高峰不停地攀登。 (徐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