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以你为荣——记中国科学院新院士陈洪渊教授
发布于:2007-03-21
来源:互联网
文章阅读数:
每年9月,当新一届学生跨入南京大学,不管他身处鼓楼校区还是浦口校区,总能看到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今日我以南大为荣,明日南大以我为荣”。
在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有多少学子艰苦求学、奋发向上。他们为母校赢得荣誉,为南大人增光。
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就有一位我校自己培养、土生土长的教师,他40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勤奋科研,为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自己的业绩为“明日南大以我为荣”作出最好的诠释。
他就是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教授。 初冬的一天,记者访问了陈洪渊教授。
1956年,18岁的陈洪渊考进南京大学,其后就读于放射化学专业。学生时代的陈洪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他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对力学、数学、无线电学等其他学科也有涉猎,并培养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这为他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比较厚实的知识基础。大学四年级,陈洪渊以预备教师的身份进入分析化学教研室,从此踏上了一条新的、后来使他奋斗一生的专业之路。
“人类有科技就要有化学,化学从分析化学开始”。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们获得物质分析组成、结构和信息的一门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伴随着学科交叉,分析化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已经成为现代科技和经济建设的基础,是衡量科技发展和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人类基因组图谱测序计划正是由于分析化学的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而得以提前完成。
在90年代以前,我校分析化学专业主要的学术带(下转第八版)(上接第一版)头人是高鸿院士。在高先生等前辈的带领下,该专业博士点在全国排名前三位,并在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进入90年代,由于兄弟院校奋起直追,再加上高先生等老前辈相继离校或退休,这门专业继续发展的趋势受到挑战。陈洪渊教授面临困难和压力,毅然担负起领导重担。十年中,为继续保持该专业在全国重点学科的前列地位,他团结本专业的师生,为科研和教学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七·五”、“八·五”建设期间,国内高校竞争日趋激烈,这是分析化学专业最困难的时期。陈洪渊教授领衔进行的科研工作遇到了种种难题,最使人头痛的还是经费短缺,很多必需的实验设备无法购置,甚至使科研面临无法继续的窘境。陈教授就借助学校整体的力量,依靠兄弟实验室以及校内其他院系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完成自己实验室无法完成的研究任务。每当谈到这段往事,陈教授总是感慨地说:“南大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我们虽然缺设备,但兄弟实验室有、学校有啊!”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陈洪渊结合生命科学对电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及仿生催化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博士点及开放实验室基金等18项课题,在分析化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陆续成功构建成多种高效的仿生催化界面,并研制出一系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件等。他还首次观察到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使其测定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由10-5mol/L提高到10-7mol/L。迄今陈洪渊教授已经发表论文330多篇,合编著书5部,论文引用率600多篇次。陈教授的科研工作得到科技界的高度评价,他还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以及省部级奖多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教授早在80年代初就认识到纳米级科技的重要性,并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这些工作一直受到同行的重视。做微电极研究的人都知道,当两电极的距离小于一定尺度时,他们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1992年陈教授课题组对此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后,发表了《微电极研究:关于微带阵列电极的屏蔽效应》学术论文,对这种相互影响做了理论计算并建立了理论模型。2000年底,国际化学界权威学术机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集中多名世界一流专家,以组织名义撰写一篇正式的技术报告“微电极:定义、特性和应用”,对微电极20多年来的发展进行系统总结。迄今全世界有关微电极的论文有1万多篇,但该技术报告只援引了31篇最有价值的参考文献,陈洪渊的论文名列其中,并被重点推介。
陈教授为人和蔼、谦恭,每当人们谈到他的科研成就时,他总是淡淡一笑。他说的更多的则是学校、院系对他的支持,他常说:“学校给每个人的科学研究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成就不是我个人的,我只是在其中起了一个学科带头人应起的作用。成绩是大家的,是共事者的心血,是精诚团结的结果,是学校、院系支持的结果。”
陈洪渊教授的一位博士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溢美地说,陈老师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提倡者。陈教授也不否认这种说法。他说,科学工作需要严谨,一项工作你做了99%,可1%的缺憾就会让你前功尽弃。他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在贝尔发明电话机以前,莱斯也制造了一种传声装置,但他的“电话”不实用,只能用电流传送音乐。贝尔对此进行了改进,发现莱斯机器没有电话功能,其中一个原因是话筒上的一颗螺丝少拧进1/2圈,大约5丝米。换句话说,莱斯离发明电话就差5丝米的距离,这使他抱憾终生。我要求学生在学习科研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对实验数据要反复审核,论文拿出去前要改之又改。有人可能嫌我烦,但你既然发现还不完美,为什么不弥补呢?
陈洪渊教授教育学生绝不仅仅只靠严厉,在他看来,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自己作为导师,主要职责是在思维方法上指导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事要靠主动。他在指导学生时,尽量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常把自己比做导演,说指导学生论文的过程就象排戏一样,导演的工作就是把握好作品的风格和大方向,给“演员”说戏,指引“演员”大致做些什么。而“演员”在接受指导后,就要发挥各人的悟性,把戏演好、演精。
40年中,陈洪渊教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由他培养的25位博士,如今很多已成为本学科学术骨干,有些还扬名海外。2001年江苏省评选“全省优秀青年科学家”,6位当选者中有两位出自他的门下。
陈洪渊教授说,由于跨学科的关系,我是在工作后才真正认识分析化学的。当时,在教研室前辈和同事的帮助下,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让我养成了一个学习习惯,对于新知识,我总是不断在学习——运用——再学习的过程中补充自己。
陈洪渊在研究仿生催化课题时,涉足生命科学领域,当时他已经50多岁。他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并对生命科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如今,他在仿生催化领域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平。1981年,陈洪渊为了学习和了解国外学术前沿的知识和动态,还曾用2年多时间到德国做访问学者。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放宽学术眼界,这或许就是陈洪渊教授不断开拓新领域、做出创新性工作的秘诀吧。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陈洪渊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有什么感想。陈教授沉思片刻说:“我就象一棵小树,是南京大学给我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壤,40年来培育我成长。每天上班路上,我总要抬头看看那条标语:今天我以南大为荣,明天南大以我为荣。就让它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以此共勉吧”。